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25日讯 5月25日,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迎来了一群特殊的“科研体验官”——来自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的100多名中学生。这场以“探索晶体奥秘·启迪科学梦想”为主题的开放日活动,通过专题讲座、实验室实践与科研导师深度互动,架起大学与中学贯通培养的桥梁,为青少年铺就了一条通往材料科学的“未来赛道”。

感受前沿科技 触摸创新脉搏
活动开幕式上,晶体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党委书记刘全芬以“晶体生长的哲学”为引,强调基础科研与青少年培养的紧密关联:“晶体需要适宜的环境才能生长,科学梦想也需要从中学阶段开始培育。”。她希望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学生通过实验室平台触摸科技前沿,在沉浸式体验中夯实创新根基、涵养家国情怀。同时,基础教育沃土与高校科研平台深度融合后,能催生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下一步,晶体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将进一步深化与山大附中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科学家常态化走进中学课堂,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科研实践,让知识“活起来”,让更多青少年感受“晶体之美、科学之力”,静待创新的种子破土成林。

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总校长、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勇表示,当同学们带着好奇心走进晶体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时,或许还带着对未知的懵懂;但当大家走出这里时,一种属于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感已在心中悄然生根——那是对民族复兴重任的自觉担当,是对科技报国理想的深刻共鸣。赵勇希望,晶体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持续为中学生搭建深度接触科研的平台。在实验室的氛围中,学生能触摸到科技前沿的脉动,体会到科学家们“十年磨一剑”的坚守。这种浸润式的体验,将滋养学生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让创新思维成为每个学生的生命的底色。


从雪花到半导体的“晶体密码”
在“名师面对面”环节,晶体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徐现刚以一片雪花为切入点,揭秘晶体结构如何影响现代科技,如钻石、手机芯片、量子通信器件,本质都是原子排列的艺术。自由提问环节,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王景赫抛出疑问:“中学生能为晶体材料研究做什么?”晶体材料研究院院长于浩海以爱因斯坦、梅曼、弗兰肯等世界著名科学家的案例回答学生,“保持好奇心,执着且自信。”

现场同步启动科研兴趣小组组建计划,晶体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每位学生准备了“科研礼包”,其中包括一本科研日志、三色激光笔和一盒晶体材料。同时,对晶体材料感兴趣的学生获得了未来科研工作者入组通知书,他们将走进晶体材料科研工作组,跟着大学教授一起做研究。

参观环节中,学生们分组走进国家级科研一线:观察巨型晶体如何在精密控温中“抽芽”;于物理学院超导实验室,目睹液氮倾泻瞬间金属悬浮的神奇现象;更有学生亲手操作扫描电镜,在纳米尺度下捕捉氧化锌晶体的“生长纹”。
贯通培养 打造科学教育的“晶体生长链”
据悉,晶体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全国首批建设的十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1984年获准在山大晶体所的基础上建设,创始人是我国著名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民华先生。今年适逢蒋民华先生诞辰90周年,本次开放日活动也是山东大学深切缅怀实验室创始人蒋民华先生的系列纪念活动之一。

此次交流活动,标志着山东大学附属中学与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大中贯通育人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晶体之美在于有序生长,教育之责在于持续点亮。这场开放日不仅是一次科学启蒙,更在基础教育与高等科研之间,架起一座协同育人的创新桥梁。
未来,双方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深化合作,共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助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