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玲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新闻回放
在儿童节临近之际,有媒体报道了数字浪潮下“Z世代”的成长困境,指出智能手机的过度使用对儿童社交模式、睡眠质量和注意力结构的影响。针对“手机式童年”现象,有媒体呼吁社会各方重建数字时代儿童的健康成长环境。
主持人语
从“童年的消逝”到“手机式童年”,数字时代儿童成长的现实图景值得关注。而这场关于童年的讨论,我们需要更多元的声音:如何减少手机对儿童认知与情感的负面影响,家长如何重建“非数字化陪伴”?如何避免“上瘾陷阱”?今天,我们邀请三位学子分享他们的见解。
“电子爸妈”背离家庭教育本质
吕诗瑶
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中,智能手机已成为众多家长的“育儿神器”:动画片能让孩子安静吃饭,电子游戏可以换取片刻安宁……看似既安全又提供娱乐的“两全其美”带娃方式,实则是通过科技依赖覆盖了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偷懒式育儿”让孩子失去的不仅是玩耍的乐趣,更是学习生存技能、建构价值观的重要契机。这种“物理在场、情感缺席”的陪伴,实际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是暂时被屏幕转移。一家人在餐桌上各自刷手机,面对面的交流被切割成碎片,温馨的亲子互动被虚拟世界所取代。久而久之,亲子关系变得更加疏离,也会导致孩子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网络上“电子爸妈”一词受到关注,也正是由于儿童在现实成长过程中父母角色的缺位而不得不寻找虚拟替代。
父母害怕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受伤受挫,采取各种保护的办法,同时又毫不顾忌地将孩子放入网络世界,以为“孩子安静玩手机”就是安全。殊不知,未经筛选的信息、算法推送的陷阱、错误价值观的传播和虚拟社交中的攀比等都是网络世界潜在的风险。
破解“科技依赖而模糊家庭教育边界”的困局关键是需要父母从“科技依赖”转向“教育自觉”。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减少放在手机上的时间,用丰富的亲子活动带领孩子进行实践探索,培养阅读、运动等兴趣,孩子便会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习惯。在数字化浪潮中保护孩子美好的童年,是每个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手机不应是家庭教育“最优解”,而应是辅助工具。家长要减少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依赖,在真实世界中为孩子搭建成长舞台。
(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2024级本科生)
真实的童年在屏幕之外
梁芳怡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在不少“80后”“90后”的记忆里,童年是鲜活而生动的:傍晚放学后的脉脉夕阳,同伴们嬉闹的欢声笑语,蔓发的树,晚归的鸟,追逐间飞起的扬尘,指缝与肘间沾染的泥土。而对于“Z世代”的孩子们来说,童年依旧是“鲜活生动”的——只是,它经常存在于智能手机薄薄的屏幕之后。
友情、爱情乃至于亲情,孩子们渐渐地不再需要通过现实中的见面与接触来与他人建立联系。在越来越习惯于线上交流、习惯于用表情包和网络热梗传情达意的同时,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越来越走向“失语”。这种“失语”,不仅仅是与他人面对面交流时的紧张胆怯,表达时词不达意的无所适从,更是对于现实世界的麻木化与冷漠化:比起刺激丰富的网络世界,现实世界却让他们提不起足够的兴致。
一个人如果想要自由全面地发展,想要得到人生的幸福,其生命不应在虚拟中开始,不应在虚拟中沉沦。沉浸于手机固然缘于孩子们自制力的不足,但是本就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无法抵御网络的刺激与诱惑,家庭与学校更难辞其咎。严格把控孩子的手机使用时间与用途,过滤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不良诱惑是家长与教师的应尽之责。然而堵不如疏、管不如教,减少手机对儿童情感与认知的负面影响的最好办法,其实就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孩子们通过科学健康的方式建立情感与认知联结。
我们有必要告诉孩子们:世界是放下手机走出家门时脚踏的实地,是在屏幕之外触目所及的景致,是一步一步奔跑或跌倒,大喊大叫或者尽情拥抱。童年,应该在现实中,不在虚幻里。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24级本科生)
警惕商业文化过度影响未成年人
徐海涵
手机游戏弹窗中的每日任务提醒与完成奖励、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送与飞速热点迭代……一套精心编织的商业话语和运作逻辑成为针对未成年人设下的诱饵。这就造成了某种恶性循环:商业文化在未成年群体中得到不断的再消费与再生产,一步步扩大自己的疆域;而未成年人却愈发在商业文化的侵蚀中陷入空转甚至自我消耗。令人担忧的不仅是他们愈发匮乏的专注力与耐力,更是对身边的人事过程、自然造物、社会空间等的好奇心和理解力的衰退。
由此,有必要从商业伦理角度,对手机、商业等因素在童年“建设”当中应有的位置进行反思。现在的不少短视频平台、游戏平台等,几乎无所不用其极地获取用户黏性、在线时长等隐私信息,像极了一台仅以最小能耗、最大收入为目的的资本机器,并造成了大量未成年人的沉迷。因此,有必要结合具体情况,切实地思考如何引导商业机构有序而健康地参与到童年“建设”的“事业”当中。
在目前的数字化平台中,未成年人经常被商家视为与成人无异的消费者,对其心理的剖析和把控也都是较为功利化的。如今部分未成年人群体中功利主义、消费主义观念的流行,及其对生命价值、生活内容认知的窄化和浅薄化,就与这一商业逻辑密切相关。对这些商业机构来说,必须重塑对“消费者”的认知,引导其从未成年人这个角度来理解这一独特的消费群体,让他们重新审视和落实针对未成年人群体的商业运作逻辑以及自身必须肩负的社会使命。
(作者系山东大学文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