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边疆工地坚守900多天,山东大学博士团队为隧道建设“把脉”

发布时间:2023-05-06 08:17:02 发布来源:齐鲁壹点 作者:

在2023年山东大学“榜样的力量”颁奖典礼上,10位(组)学生年度人物诠释着山大学子的榜样力量,其中5人的博士团队因为集体表现成为唯一的获得表彰的团队,近三年来,这个隧道不良地址识别研究生团队多数时间都在千里之外的隧道一线研究、学习,服务着祖国的边疆建设。

这个五人团队的成员分别来自于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中心、齐鲁交通学院、土建与水利学院,成员包括邵瑞琦、刘福民、张永恒、亢金涛、白鹏。近三年来,在新疆一个大型隧道施工现场,他们已经坚守了900多天。

“这个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TBM集群施工项目,项目面临塌方、大变形、卡机、突涌水等许多灾害风险,我们的任务就在隧道建设时为隧道‘把脉’,提前发现施工中可能遇到的不良地质体,避免施工风险的发生。”在颁奖现场,今年读博士三年级的邵瑞琦作为领奖代表来到现场。

三年前,邵瑞琦来到山东大学读博,随后便到了新疆的工地一线,“也只有在工程一线,才能学到更多,也才能开展更好的研究。”邵瑞琦说。

山东大学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处在国际领先地位,他们的工作就是在现场开展超前地质预报、不良地质识别等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依托工程挖掘科研问题,将科研成果应用回工程项目,不断提高不良地质识别预报的准确性,从而为隧道安全施工保驾护航。

“在现场的学校师生其实有很多,我们来自不同专业的五个博士也因为工作的原因组成了这个团队,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不同专业的背景也可以进行更多的探讨。”在数百公里长的隧道施工现场,五个人并不能时时相见,但每每遇上重大问题,他们总是齐心协力,迎难而上。

3年来,他们从新疆到云南,也曾到过贵州等大型隧道施工现场。大型隧道施工往往位置比较偏远、环境比较恶劣,但这个团队的成员一年多数的时间都坚守在一线。“只有考试或者特殊情况才会回到学校,这三年的学习基本就是在工地上。”邵瑞琦说。

“隧道很长,虽然是分段施工,但目前最长的隧道段可达20公里,每次进出隧道开展工作都要花10多个小时,冬季隧道外-30℃以下、隧道内30℃以上,每天在60度温差的‘水深火热’中工作,但每当解决一个重大工程难题时,感觉这恶劣的条件也就不算什么了。”邵瑞琦说,新疆的大型隧道工程是他们待得最多的地方,荒凉的戈壁滩也是他们的课堂,几年来,他们解决的难题也已经数不胜数。张永恒是最早前往新疆的团队成员之一,面对一些可能引发隧道突涌水灾害的隐蔽中小型含水灾害源,他提出了一种利用掌子面前向钻孔的激电精细探测方法。该方法在新疆工程一处穿河隧道开展了成功应用,帮助施工单位解解了890余天停工的难题。邵瑞琦带领的技术小组也曾探明2.5公里连续富水区,破解了项目停滞341天不前的工程难题。


“服务着国家的重大工程建设,我们的收获远不止这些,这几年大家的科研成果都非常丰硕。”邵瑞琦说,每当从隧道中出来的时候,往往赶上新疆的“晚上”10点,那正是当地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也只有广袤的戈壁滩上,才能看到那么震撼的大漠落日景象。”邵瑞琦说,“也只有在服务于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工地上,我们也才能发现最美的风景。”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