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侵占青岛后建立的第一个海军兵营。德军兵营后来成为私立青岛大学校舍。

私立青岛大学校门

国立青岛大学校门
1930年夏,25岁的臧克家参加当年“高考”,国文获得98分的高分,数学却考了“鸭蛋”。几天后,在众人眼里必将遭到淘汰的这位偏才却意外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所大学就是国立青岛大学。上世纪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这次自主招生,不仅成就了这位杰出的诗人,也留下了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佳话。
上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动荡的青岛孕育着现代文明的因子,先知先觉的国人筚路蓝缕,走上创办大学之路。尤其是国立青岛大学时期,在杨振声校长的治理下,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云集青岛,在这里营造起一个人文荟萃,群贤毕至的文化圣殿,这被认为是岛城文化真正意义上的发轫期,也是青岛在现当代文化史上第一次文化发展的高潮,青岛也由此成为当时仅次于北京、上海等文化中心以外的文化次中心。
■私立青岛大学
罗荣桓曾在青岛上大学
军阀撑腰,官绅出钱。私立青岛大学的诞生,在当时动荡不安、军阀横行的政治环境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事实上,私立青岛大学从创办那天起,就充斥了当权者的种种斗争与妥协,而因战乱倒闭时,甚至学生连张毕业证都无法获得。
吴佩孚帮忙“抢”校址
1924年5月29日,青岛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在一张宣纸上写下了“私立青岛大学”六个大字,宣布私立青岛大学正式筹建。
这年年初,由直系军阀吴佩孚执政的北京政府,派遣高恩洪出任青岛胶澳商埠督办。曾留学英国津普大学,官至交通总长、教育总长的高恩洪,在青岛开始了他的教育报国实践。他的这一实践,使得一直饱受外来文化侵略的动荡青岛开始孕育现代文明的因子。
私立青岛大学是中国人在青岛创办的第一所大学,筹备处成立了由高恩洪、刘子山等11人组成的校董会,聘请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为名誉理事。这年8月,筹备处报请山东督办府备案,私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办学经费由胶澳商埠督办行署每月拨款一万元,胶济铁路局每月拨款六千元,青岛士绅富商每月捐赠四千元,经校董会推选,高恩洪任校长。
在动荡不安的政局中,私立青岛大学的创办历经坎坷,仅在选校址上就费尽周折。岛城知名文史专家鲁勇曾撰文称,原德国海军第三营的俾斯麦兵营位置很好,当时青岛驻军也垂涎三尺,高恩洪以胶澳商埠督办身份不允。双方争执不休,官司一直打到洛阳直鲁豫三省巡阅使吴佩孚处。吴佩孚是蓬莱人,虽然身份是军阀,但是清末秀才出身,与高恩洪又是同乡同僚,私谊甚厚,于是传下话来,一锤定音敲定兵营作为办学之用。
首届学生包括罗荣桓
1924年9月15日,私立青岛大学首届学生入学,其中有几个是从北京招来的,后来成为共和国高级将领的罗荣桓,就是其中一位。当时,罗荣桓从湖南到北京参加了一个专为湖南籍学生补习功课的学校,次年6月,课业结束,私立青岛大学预科班到北京招生,罗荣桓就报了名,他和七八名湖南同学同时被录取了。
9月20日,私立青岛大学开学。校长高恩洪督办发表训词:“本埠地绾南北,舟车四达,山水幽雅,气候中和,于此设立大学,发文化最为相宜……本校为新创之学校,诸生为新来之学生,一切当以实事求是、日新又新为前提,一洗各地不良之陋习,蔚成本校特有良好之校风,为全国青年之模范,为将来国家有用之长才是则。”10月25日,私立青岛大学举行开学典礼。
私立青岛大学董事会根据《大学令》确定私立青岛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规划分为文、理、法、商、工、医、农、林七科,考虑青岛工商发展的需要,创办之初以设置实用学科为主,先设工、商两科。
战乱停办学生无奈结业
1925年5月,奉系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败北下野,校长高恩洪也被逼去职。私立青岛大学出现无人负责的情况,濒于倒闭。
为此,校董会公推山东省议长宋传典接任校长,维持残局。此时,由于高恩洪一倒,经费无着,教师辞职的不少,学生也走了很多。奉系军阀得势后,张宗昌担任了山东都督,温树德任胶澳商埠督办。温树德是一介武夫,对教育事业缺乏热情,他对私立青岛大学的校舍垂诞欲滴,多次提出恢复兵营继续驻兵,但遭到宋传典抵制,学校在苟延残喘中继续上课。1925年以后,私立青岛大学再未招生。1928年初,蒋介石的北伐革命军进抵山东,张宗昌败逃,学校经费也断绝来源,教师学生散去大半,学校在不得已中停办,学生均按大学结业处理。
■国立青岛大学
臧克家如何写高考作文
“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名言,出自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1931年的就职演说。正如梅贻琦之于清华,蔡元培之于北大,对青岛大学来说,也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杨振声。杨振声治下的国立青岛大学,群贤毕至,人才济济,其阵容之齐整,在当时全国大学中也是数得着的。
蔡元培为青岛“说好话”
1929年6月3日,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携眷来到青岛,住在原私立青岛大学女生宿舍小楼内。彼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济南已停办的省立山东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游览、考察数日后,蔡元培向国民政府教育部建议将国立山东大学选址青岛。理由是:军阀割据,战乱频繁,济南是四省通衢,兵家必争之地,而青岛地处海滨,可少受战乱影响。他还多次称:“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关系甚大。”
蔡元培在教育界是泰斗级的人物,国民政府教育部接受了他的意见,指令将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除接收原省立山东大学外,并将私立青岛大学校产、校舍收用,筹备国立青岛大学。
1930年4月28日,40岁的杨振声被任命为国立青岛大学首任校长。杨振声是山东蓬莱人,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先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留学。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之前 ,曾经在清华大学任教务长兼文学院院长。“杨振声是典型的山东大汉,身材魁梧高大,浓眉大眼,脸庞线条硬朗,透着刚毅,他性情豪爽,善饮酒。他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诗书俱佳,精通古画鉴赏。”在《杨振声——惠及青岛的教育家》一文中,岛城知名文史研究专家刘宜庆如是写道。
“先尝后买”,遍请名流
1929年9月21日,国立青岛大学举行开学典礼。作为蔡元培的得意门生,杨振声学习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为当时的“青大”配备了顶级的教师队伍:诗人闻一多担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知名作家梁实秋担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
据青岛文史专家鲁海等人撰文介绍 ,梁实秋与闻一多来到青岛,雇了马车,观光全市。“青岛的天气冬暖夏凉、风光旖旎,而人情尤为淳厚,我们立刻就决定这地方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够标准,宜于定居。”梁实秋随即应聘来青岛。而闻一多到青岛后在散文《青岛》中写道:“簇新的、整齐的楼房,一座一座立在小小的山坡上,笔直的柏油路伸展在两行梧桐树的中间……街市上和山野间密集的树叶,遮蔽着岛上所有的住屋,向着大海碧绿的波浪,岛上起伏的青梢也是一片海浪……”对于应聘之事,自然欣然应允。
臧克家“意外”被录取
据鲁海介绍,国立青岛大学重视图书馆与实验室,图书馆由梁实秋为馆长,梁实秋专程去上海采购图书,短短一年时间中外文图书已超6万册,而当时全校学生仅200多名。
国立青岛大学有设立历史系的计划,因聘不到好的中国史教授,于是果断停办。当时所招的学生一直不是很多,少而精。1930年夏,闻一多主持文学院工作,25岁的臧克家于当年报考国立青岛大学。当时,国文出了两个题目,一为《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一为《杂感》,两题任选一道,但臧克家两题都做了,但《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闻一多对此极为欣赏 ,一向判分极严的他给出了98分的高分。不过,臧克家数学考了零分,但在闻一多的争取下,臧克家最终被破格录取。
1932年7月3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奉行政院令将国立青岛大学改称国立山东大学,学生一律离校。杨振声提出辞职获批,离开了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