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彼时青岛是大家们的摇篮(组图)

发布时间:2011-06-09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PPF4$I2A%(3I}C6SK7H3%7W.jpg

上世纪30年代山东大学文学院部分师生合影,后排左四为老舍,二排左五为当时中文系主任张煦,前排左一为中文系教授闻宥,左二为外文系教授赵少侯,左三为图书馆主任兼中文系教授胡鸣盛,左五为外文系教授李茂群,左六为中文系讲师罗玉君,左七为外文系教授葛其婉。摘自《老舍的青岛岁月》一书

AI{INB9$(SY7$I`6OAB(}ZR.jpg

1947年的赵太侔(右)、朱树屏(中)和曾呈奎(左)在大港码头。 (资料图片)

        1932年春,国立青岛大学被指令进行“甄别”整理,暑假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43岁的赵太侔接替杨振声,出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继承了杨振声“兼容并包 ””的办学理念,四处吸纳人才,促成了青岛历史上的第二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由于战乱,国立山东大学也难脱颠沛流离的厄运,甚至一度停办。但在近20年的历程中,国立山东大学的旗帜下,依然汇聚了一批批当时有着较高影响力的文学家、科学家,这些名家的智慧和勤劳,也让青岛这朵东方文化奇葩纵情绽放。

  老舍在青写《骆驼祥子》,沈从文著《边城》

  彼时的青岛,似乎有着要囊括五四以来所有新文化代表人物的气势,并且当仁不让地成为这些初出茅庐的未来大家们成长的摇篮。

  “北中国的景物,是由大漠的风和黄河的水,得到色彩与情调;荒、燥、寒、旷、灰黄。在这尘沙为雾、以风暴为潮的北国里,青岛是颗绿珠,好似偶然地放在那黄色的地图的边儿上 。在海边的微风里,即使欲有所思,大概也只有赞美青岛吧。”在《青岛与山大》一文中,老舍如是写道。1934年8月至1937年8月,老舍在国立山东大学担任国文系教授。老舍是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从齐鲁大学“挖”来的,老舍来的时候,赵太侔在校长的位置上已做了近两年 。

  赵太侔继承了他的前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在他的治下,国立青岛大学虽然易名国立山东大学,但杨振声为该校配备的超豪华师资阵容依然保留,而在此基础上还在发展壮大。赵太侔为国立山东大学新聘了大批教师,除了老舍外,还有洪深、孙大雨、赵少侯、凌达扬等,这些老师构成了国立山东大学独特的文化风景。据魏世仪、鲁海所著的《到青岛看老别墅》一文介绍,老舍平易近人,常常说自己教学不行:“肚子里的东西,两个礼拜,顶多两个礼拜就倒光了!”实际上,老舍是位深受欢迎的老师,校方应学生们的要求安排了三次全校性讲座。在此期间,老舍写出了他的著名长篇《骆驼祥子》。

  在国立山东大学,这些活跃在当时文坛最前沿的新文化作家们迎来了人生历程中的创作高峰。据《国立山东大学:80年前海边辉煌旧事》记载:除了闻一多的《奇迹》,沈从文的《边城》、洪深的《劫后桃花》、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王统照的《山雨》、老舍的《骆驼祥子》等创作均与此时的山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正是在这里,梁实秋最负盛名的工作对《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由此开始。“彼时的青岛,似乎有着要囊括五四以来所有新文化代表人物的气势,并且当仁不让地成为这些初出茅庐的未来大家们成长的摇篮。”

  学生严进严出,山东大学迎来首个黄金时期

  教授们要看该学生五年总的积分和考试成绩,然后共同确定可否准予毕业。这一举措,使学生只有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富有创造性,才能顺利走出山大的校门。

  上世纪30年代中期,国立山东大学的经费每年仅有48万元左右,绝大部分费用为山东省政府和胶济铁路局所出,经费相当紧张。赵太侔拿出六分之一用于行政、工资开支,将绝大部分用来购置图书、教学仪器和兴建科学馆,尽量改善办学条件。他主张发挥教授治校的作用,组成了以校长为主席,教授为主体的校务委员会和各种专门委员会,实行教授治校,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校务委员会既是立法机构,又是最高权力机构。学校的重大问题的决定,都提交这个委员会讨论决定,此外,赵太侔还设立了包括科学研究、教师聘请、毕业考试、校舍建设等专门委员会。

  赵太侔把学风看成是学校的精神支柱,为了确保毕业生的质量,学校设立毕业试验委员会,办理毕业考试和审核成绩。据资料记载,1935年的毕业试验委员会,由北平研究院副院长李书华、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刘凌宵、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曾昭伦等多位教授组成。教授们要看该学生五年总的积分和考试成绩,然后共同确定可否准予毕业。这一举措,使学生只有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富有创造性,才能顺利走出山大的校门。严进严出,培养出的学生自然素质较高,有一年,教育部派员到各国立大学巡查,对山大在学校建设、学术研究、培养人才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给予肯定。为此,教育部向全国发出训令,使国立山东大学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1936年,山大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加上执政当局对经费的不断克扣,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之下,赵太侔感到“力不从心”,于1936年8月辞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职务,结束了他在山大4年零5个月的第一个任职期,一年之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部分山大师生迁至四川并于中央大学,国立山东大学也在颠沛流离中元气大伤,山东大学校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自此结束。

  聘请朱树屏来青,创建主持水产系工作

  复校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全国各高校中名列前茅,这为青岛解放后五六十年代山东大学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1958年,山东大学迁往济南。

  1945年 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1946年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在阔别十年之后重回山大再任校长,而当时山大复校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校舍,原校舍被美国军队占用。经过近3年的抗议力争,山大于1948年才算收回了大学路上的原校舍,将其与鱼山路校舍连成一片,将齐河路划入校园内,完成了校舍的回归。

  为了让人才尽快回归,赵太侔接任校长后立即向曾经在山大任教的教师发出复聘邀请,希望他们尽快返校。同时向未在山大任教的著名教授、学者发出邀请,加盟山大。在赵太侔积极的邀请之下,当时应聘的著名教授、学者有童书业、赵俪生、萧涤非、王统照、陆侃如等几十人。如此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全国各高校中名列前茅,这为青岛解放后五六十年代山东大学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1946年10月,国立山东大学举行了时隔10年之后的第一次开学典礼。这年秋天,山大在北平、南京、上海、成都、西安、重庆等六个全国中心城市,以及济南、青岛两地设立招生办事处,当年全国报考的学生共计5871人,录取本科学生518人。当时,山大的规模和设置比以往显著扩大,成立了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十多个系。最值得一提的是,赵太侔一手促成了山东大学水产系。

  据史料记载,1947年,国立山东大学童第周教授受校长赵太侔之托,函请朱树屏到青岛创建和主持水产系工作,任教授兼系主任,借聘期为一年。朱树屏到职后,在水产系成立了渔捞、养殖、加工三个专业组,使当时唯一的四年制本科水产系初具规模,培育出了中国首批大学本科水产专业人才。一年后,朱树屏被调返上海动植物研究所,离青时水产系全体同学到码头挥泪送别。

  1958年,山东大学迁往济南后,赵太侔提出留在青岛继续从事外语教学,任山东海洋学院校务委员。山东海洋学院,是今天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1968年,赵太侔在这里终老一生。

  新闻附加

  山东大学与青岛

  1924年8月,正式创立私立青岛大学,高恩洪自任校长。

  1928年,私立青岛大学停办,学生按大学结业处理。

  1928年6月,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奉令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筹备国立青岛大学。

  1930年5月,国民党政府任命杨振声为校长,9月21日,举行开学典礼,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

  1932年,教育部指令国立青岛大学进行“甄别 ”整理,同意原校长杨振声辞职,任命赵太侔为校长,并将国立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

  1936年,6月27日,教育部训令,赵太侔辞职照准,暂由校务常务委员代理校务。

  1937年11月,因战事波及到了山东,国立山东大学被迫由青岛迁往安徽安庆,不久又迁至四川万县。

  1938年2月,教育部下令“将国立山东大学暂行停办”。学生大部分转入国立中央大学,个别转入其他大学。

  1946年,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再度出任校长。

  1951年,由济南迁至青岛的华东大学,与国立山东大学合并。

  1958年,山东大学迁往济南,海洋、水产和正筹建的地矿三系留在青岛。

  1959年,留在青岛医学、水产、筹建中的地矿三系独立为山东海洋学院,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本版文/记者 陈浩杰
 

  彼时青岛是大家们的摇篮(组图) 搜狐 2011-6-9 03:23
上世纪30年代山东大学文学院部分师生合影,后排左四为老舍,二排左五为当时中文系主任张煦,前排左一为中文系教授闻宥,左二为外文系教授赵少侯,左三为图书馆主任兼中文系教授胡鸣盛,左五为外文系教授李茂群,左六为中文系讲师罗玉君,左七为外文系教授葛其婉。... 百度快照

  青岛文化盛宴(下):彼时青岛是大家们的摇篮 半岛网 2011-6-9 04:45
上世纪30年代山东大学文学院部分师生合影,后排左四为老舍,二排左五为当时中文系主任张煦,前排左一为中文系教授闻宥,左二为外文系教授赵少侯,左三为图书馆主任兼中文系教授胡鸣盛,左五为外文系教授李茂群,... 百度快照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