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动界有“奥林匹克”大会为世人所熟知,其实在历史界也有个“奥林匹克”——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其规模之巨、影响力之广丝毫不亚于“奥运会”。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创办于1900年,每5年举办一届,迄今已举办21届(世界大战期间未能举行)。除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各举办过一届外,其他18届都在欧洲举行。近几十年每届参会的各国历史学家都在1500-2000人之间,最多时达到3300人(1970年莫斯科大会),是当今影响最大的历史学国际盛会之一,向有史学界“奥林匹克”的美誉。
1898年, 在海牙召开的外交史大会上,与会代表同意两年后在巴黎举行首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海牙会议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创立前的“序曲”,没有它就没有两年后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
1900年7月,第一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巴黎召开,注册的与会代表约有864人,其中东道主法国的历史学家竟有540人,法国学者提交会议报告的论文有44篇(总数为95篇),简直成了展现法国历史学家才智的学术年会。事实上, 实际的与会人数不过一二百人,而大会议程总体是包容在同时举办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之内的。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世纪交替之际,巴黎首届大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开端,虽则它离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国际性”还相距甚远。从此,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走上了漫漫百年之路。
随后欧洲历史学家先后在欧洲几大城市组织了4次规模较大(每次七八百人)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分别为罗马(1903年)、柏林(1908年)、伦敦(1913年)和布鲁塞尔(1923年)。
1926年5月在日内瓦设立属于“国联”(国际联盟,联合国的前身)的常规机构——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简称“国际历史学会”,这是历史学科最重要的国际组织。组织每五年一届的大会,并处理其他日常工作。
从第一届的巴黎大会至1938年(二战前)的第八届苏黎世大会,在欧洲诸国“轮流坐庄”,与会人数也不多;同时,从内容来看,还跳不出西方传统史学的藩篱;其组织体制还不够规范,不够健全。虽然,1926年成立了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它作为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常设机构,运作与举办各项活动,为它走上正轨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两次世界大战,剧烈遽变的国际政治格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可想而知。可以说“二战”前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颇有些欧洲人的“自娱自乐”的味道。
“二战”之后,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重新召开。在美苏争霸、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垒的“冷战时代”,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成为东西方史学的交流与沟通德重要平台。
苏联以及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学家参加了1955年9月在罗马举行的第十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他们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和极大关注,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历史学家的第一次公开会晤;1970年在莫斯科召开了盛大的第十三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吸引了东西方历史学家3305人参加,这一纪录至今仍未突破;又过去了10年,中国历史学家也组团与会,并于1982年正式成为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的成员国。可以这样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不再是西方史学家的一言堂,东方史学家也在这里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进入21世纪从举办地而言,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更具有“国际范儿”。不仅历届大会的主要论题逐渐彰显史学国际化的趋势,其举办国家也已真正跳出欧美,延及亚太,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直至2015年落户在中国。
2005年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欧美之外的国家举行。虽然这次大会是在澳大利亚的悉尼举行,而不是在亚洲等发展中国家举行,但是会议的组织者明确表示,这次大会在澳大利亚举行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表明了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对第三世界国家历史研究的重视。这次会议的选题也反映了世界历史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反映发展中国家与现代化关系的历史。
2015年8月,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在中国济南举办,这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在亚洲召开,引起全世界历史学家的关注,预计参会人数将突破往届。届时,中国必将给全世界人们奉上一场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