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半岛社区报在8个会场同时举办"让居民生活更平安"大型3·15进社区活动。李志波 提供
“社区报都啥时出?哪里能看到?”“你们是不是在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办公室?”……自从加入半岛社区报后,不管是工作接触,还是偶遇寒暄,常常能听到大家对半岛传媒大家庭中这个新单位的关切之声。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同事了解半岛社区报,借《半岛人》约稿之际,给大家汇报一下工作。
一种创新有前景的模式
如果从2014年4月10日市南区珠海路街道《社区新闻》创刊开始算起的话,半岛社区报正好走过了一年的风雨历程。而今,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帮助下,在所有同事(包括已经离开这个岗位者)的辛勤努力下,半岛社区报已将站点增设至8个,每周总发行量达20万份,可辐射约60万人口。目前,社区报新闻内容日渐丰富细化,并不断增强地域性、服务性和可读性;广告运营也逐渐步入正轨,不少商家由怀疑、犹豫转为信任、支持。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半岛社区报也形成了一套创新且有前景的模式。该模式大致是:半岛社区报与各街道办事处合作办报,半岛社区报按每站2~3人的编制配备记者,街道办提供办公场地和基本办公设备。记者常年驻扎在街道、社区内,专门采写街道区域内的新闻。报纸每周出一期,只在街道范围内发行,免费投送到所有居民家里。
半岛社区报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定位,即把自己当成一个服务平台,服务居民、服务商家、服务政府。其中,首先要为居民服好务。无论是版面安排,栏目策划,还是选题设置,都围绕着居民展开,为他们的生活便利着想,为他们的衣食住行着想。比如,依托“城乡情”“二手货”“帮到家”“觅知音”“普法角”“健身坊”等特色栏目,分别为他们提供消费服务、家政服务、相亲服务、法律服务、健康服务等。再比如,依托“家园”“文艺范”等特色版面,通过“舞文”“弄墨”等栏目,为喜欢文学创作的居民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有归属感、成就感。总之,我们树立了居民想在社区报上看啥,登啥,咱就包装啥的理念。
一个年轻有活力的团队
提起社区里的年轻人,有的人恐怕会自然想到“三支一扶”等特殊岗位的大学生,但在目前已经开办有半岛社区报的社区里,有的工作人员会很自豪地说:“我们这里有半岛都市报的记者。”
的确,半岛社区报给这些社区带来了年轻面孔,补充了新鲜血液。在这些社区里,社区报的记者们早已融入其中,成为了工作人员的好战友,居民们的好朋友。
在半岛社区报最近的招聘中,虽然提供的岗位只有20人,但报名人数却达到近400人,其中不泛有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国内名校和韩国江南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等国外名校毕业生报名。为优中选优,人力资源中心在经过初选后,从符合条件的报名者中,精选了160名优秀毕业生,安排了2天时间进行面试,并最终择优录用20人进行见习。目前,包括2名“海归”学子在内的新招聘人员已经入职。
对不少同事而言,半岛社区报还有种神秘感、陌生感,那么,通过笔者今天的汇报交流,但愿您能对社区报有所了解。希望同为半岛传媒大家庭中的我们,能多交流,多帮助,互联互通,共同进步。在这里,半岛社区报也真情发出邀约,邀请您前来做客。半岛社区报 李志波
从一到十二信报社区报走进市民生活
2014年3月30日,城市信报《社区》发刊,到现在已经整整一年。一年时间里,城市信报《社区》由原来的一份市北浮山后版,到现在的四份市南版、市北版、李沧版、城阳版。在春光明媚的4月,《社区》崂山版、市北台东版、李沧沧口版等都将面世,市南西镇版、四方版会在5月走进市民的生活。届时,十二个版本,城市信报社区搭好框架,完成在全市的布局。
想想一年来的工作,作为青岛首份社区报,城市信报《社区》的成功离不开在发行、内容以及盈利模式上的创新。
直达居民家
“专注社区,服务民生,做老百姓身边的报纸”这一直是《社区》创刊以来的宗旨和口号。而为了贯彻这一宗旨,我们的发行和内容上做了不少尝试,时刻和居民连在一起,成为居民离不开的报纸。
每逢周末,经常看到这样一个景象:小区物业的工作人员或者单元楼楼长提着一摞摞厚厚的报纸,并一份一份地投递到小区每户居民的报箱里。而居民看到的这一幕就是《社区》在发行上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地方。城市信报《社区》采取与青岛市一级物业、居委会双重合作模式。青岛长乐未央物业、中房物业、天泰物业和城建物业4家一级物业,涵盖了115个小区。《社区》免费发行,发行工作主要由物业和居委会负责。物业和居委会分工明确,发行员精确到“楼长”级别。每栋楼都设有楼长,报纸运送至各个小区后,楼长负责发放。为监督发行,根据区域地理位置,我们划分了6个片区。每个片区都有一名专职记者,掌握片区内的楼长发行信息,责任到人。
百姓成主角
解决了报纸的发行问题,《社区》在报道内容上更“接地气儿”,将报道重点放在居民小区里的家长里短,居民成了主角。家里的鹩哥会说话,心爱的狗狗找不到了,邻居整天练钢琴吵得睡不着……这些都是《社区》报道的重点。截至目前,《社区》成功发行82期。
不论是小区里喜闻乐见的奇闻趣事,还是让居民心烦的麻烦事儿,我们一一关注。目前《社区》共16个版,分身边事、帮你办、品书香、明星范等栏目。其中身边事和帮你办占到了80% 的版面,是最好看也是最受欢迎的部分。
服务是核心
《社区》只报道覆盖小区里面的新闻,只在覆盖小区免费发行,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和其他纸媒相比,信息传播更加集中,有效率,更具区域影响力。《社区》目前共有4个版本覆盖115个小区,发行量达到20多万份。在覆盖的每一个小区,《社区》都免费发行,基本达到每户一份。
除了保证小区居民每户一份,《社区》每两周还会举办一场进社区活动。因为和小区物业、社区居委会都有合作,我们可以在任何《社区》覆盖的小区活动成功打造了“信报服务进社区”的品牌。截至目前,我们已经累计成功举办30多场社区活动,得到了小区居民认可和肯定,给小区居民带去了方便和实惠。
截至去年年底,9个月的时间,《社区》广告刊登额达到97万,利润达到34万。今年3月27日,《社区》成功发行一周年特刊,无论是版面、广告刊登额还是广告利润再次创新高。本次特刊版面达到32个版,全市发行,当期广告刊登额达到20多万元,当期毛利润15万元。
良好的发展势头坚定了我们不断努力的信心,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还会不断探索更好地盈利模式,打造好区域影响力和服务进社区,因为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城市信报社区报管理中心
[本刊评论]
让创新落到实处
——二谈如何加强“全员创新” 高亮
进入2015年,尤其是全国两会以来,创新无疑已经成为今年最热的主题词。但在我们屡遭创新字眼的密集轰炸时,务必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坚持报社“全员创新”战略的要求,少谈些空话,多干些创新的实事,让创新落到实处,落到为报社创造新的增长点上。
俗话说,路不走不到,钟不打不响。创新是个好东西,但如果我们每天只是在讲话中唾沫横飞地去重复,却不见一点行动,或者没有经过深入调查,单凭臆想就行动,导致新上的项目、新成立的公司逐渐走向死胡同,那么这样的“创新”就不是我们需要的创新,甚至还会阻碍事业的健康发展。只有让创新落到实处,少些花架子,以市场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改变过去的惯性思维,才能把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更从容地应对愈发复杂的形势,才能让创新真正成为推动报社发展的引擎。梳理一下近两年来报社的一系列新举措,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进展比较顺利的项目如动周刊、与天猫商城的合作、商务印刷等,便是紧扣市场规律所为。
天下之事在人为。让创新真正落到实处,需要调动起每一位半岛人的积极性,让创新成为一种自觉行动。而这种自觉的行动,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对个人而言,要随时关注新变化,用新思维办新事,采访报道要在形式内容上继续突破,广告经营要丰富创收方式,开拓新的增长点,这样不仅能促进报社的发展,也给自己搭建起了新的平台。对报社而言,需要为全员创新创造机会,提供支持,营造创新和公平竞争的氛围。不管谁提出的点子,只要论证可行,就由提出来的这个人或部门去牵头实施,报社会对其提供最大的支持,这样才能充分释放“全员创新”的巨大能量。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这个创新无处不在,人人争谈创新的时代,我们要做的是摒弃浮华,沉下心来真正创新,认真做事,让创新落到实处,让创新汇聚起磅礴的力量,为半岛的事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http://bddsb.bandao.cn/data/20150416/html/53/content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