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2015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牵手济南

发布时间:2015-08-18 00:00:00 发布来源:济南日报2015年08月18日 作者:陈炜敏

m_c62b9eadbef2fce60a025b0451b298f5.jpg  

中外历史学家今年8月将齐聚山大。

m_eb907add7a46cb84d7d458aba6691e75.jpg

  ▲1900年,第九届世界博览会在法国巴黎举办,作为博览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首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也在巴黎召开。

m_5607e65e2af3cb89152b358e6a795d71.jpg

▲胡适

m_4fba4acac951d716a489dbdf1b02c976.jpg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创办于1900年,先后隶属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当今学术界影响最大的国际盛会之一,素有“史学奥林匹克”的美誉。常规是每5年举办一届,迄今已举办21届。除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各举办过一届外,其他18届都在欧洲举行。本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走进亚洲,对国际历史学会、对中国历史学和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1 1938年8月,胡适出席当年在苏黎世召开的第8届大会;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史学界与国际历史学会的联系暂时中断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

  100多年间,中国史学界对此保持了密切关注。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专家咨询组组长、山东省历史学会会长王育济介绍,1905年中国就有了对大会的记载。当时南京高等师范的一批青年学者,在他们自己创办的《史地学报》上曾集中关注过大会,尤其是持续译介和讨论了《美国历史评论》中有关大会的内容。当年这些青年学者在讨论大会时,几乎异口同声地将中国缺席大会视作“国之大耻”!

  1929年1月,由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朱希祖牵头,中国史学会在北京成立。朱希祖对刚建立的中国史学会提出了办史学杂志、改革史学教育等七点要求,并指出,建立史学会的最终目的,就是推动中国史学走向世界。遗憾的是,该会成立后,不仅原定的各项计划均未付诸实施,连其自身也很快趋于消解。

  20世纪30年代初,中外史学交流已比较频繁。1936年底,国际史学会主席、剑桥大学教授田波烈应邀来中国访问。在中国的1个多月时间内,田波烈去了北京、南京、上海等地,会见了袁同礼、姚士螯、刘崇鋐、梅贻琦、罗家伦、沈兼士、潘光旦、康选宜、顾颉刚、陶希圣、傅斯年、何炳松等中国学人,并举办了多场演讲。田波烈多次呼吁,动员中国参会,他的期待也得到了中国学人的积极响应。

  当时正值全面抗战爆发前夕,中日矛盾空前尖锐。田波烈借日本参会巧妙鞭策中国学人,希望中国史学能在国际史坛上与日本史学一争高下。王育济介绍,日本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派人参与大会,十分注重这方面的话语权。1937年傅斯年在给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教育部”的报告中明确讲:“此会系国联所主持,是一郑重的国际学术会议,未可轻视。且其中包括近代外交史、远东史,此皆日本人指鹿为马,淆惑视听之处,吾国不可略过也!”

  1938年8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国民党政府仍排除艰难,坚持派胡适出席当年在苏黎世召开的第8届大会,胡适的态度也是非常坚定,他说:“Zurich(苏黎世),我必须一去!”胡适还准备了英文的参会论文,从安阳殷商史迹、新发现的青铜器、中世纪中国的敦煌文献、日本朝鲜所存中国史料、最近向学者开放的中国档案、原稿搜寻以及禁书被忽视书的勾陈等六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最新进展。虽然此时中国学界与世界史学的联系相对薄弱,但沟通渠道已经建立,国际史坛上开始发出中国的声音。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史学界与国际历史学会的联系暂时中断了,此后因为种种愿原因一直没有恢复,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2 1982年中国史学会正式加入国际历史学会,作为一个国家级会员;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第一次走入亚洲本身,对摆脱历史学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传统,开辟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将发挥开创性作用

  1980年中国史学会在北京恢复重建。当年,中国史学会派出代表团,作为观察员出席了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办的第15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1982年中国史学会正式加入国际历史学会,作为一个国家级会员,从1985年开始以后每5年一届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国史学会都派出代表团正式参加。

  国际历史学会秘书长、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历史系罗伯特·弗兰克教授介绍,国际历史学会大多数成员国是在北美、欧洲和拉美。“因为我们学会是1926年建立的,当时正好是在两次大战之间,欧洲是世界历史研究的中心,北美也很重要,拉美也刚刚开始研究。”

  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会委员张海鹏介绍,亚洲国家现在加入国际历史学会的有印度、日本、韩国、中国和越南。而本届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的举行,是100多年来首次在亚洲举行。罗伯特教授指出,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第一次走入亚洲本身,对摆脱历史学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传统,开辟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就将发挥开创性作用。

  欧洲中心主义是一种从欧洲的角度来看待整个世界的一种隐含的信念。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用语,而且是一个文化用语,甚至还成为一个意识形态意义上的用语。

  山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刘大可介绍,“欧洲中心主义”是世界范围内历史研究的一种主要思潮。由于近代史学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其史学范式也是借鉴西方的,因此其观念也是以西方观念来解释中国历史。这种模式不光存在于史学研究中,而是广泛存在于其他人文学科中。刘大可举例,如历史阶段的划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社会阶段,就是以欧洲史为中心划分的。但是中国历史有没有奴隶社会在中国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而西方学者的“封建社会”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和中国通常意义上的封建社会也有区别。

  正如罗伯特教授所言,本届科学历史大会是一次很重要的转折点,在济南召开这次会议,对国际历史学会来说很重要。“这次会议使得我们变得更加全球化,有更多国家的参与,包括非洲和亚洲国家的参与,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也很重要。”
3 代表大会最后举手通过,形成了4个大的主题以及差不多70场讨论主题;会议还拟在济南、青岛、淄博、泰安、济宁、聊城等地举办卫星会议

  8月23日,济南将迎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盛会,这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自举办115年以来首次走进亚洲,首次在中国举办。张海鹏介绍,在设计议题的时候,中国历史学会主动和国际历史学会的执行局联系,设计了若干议题。经过2012年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专门讨论大会议题,经过紧密协商,代表大会最后举手通过,形成了4个大的主题以及差不多70场讨论主题。本届大会将以“历史:我们共同的过去和未来”为主旨,设有四场主题研讨:“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历史化的情绪”、“世界史中的革命:比较与关联”、“数码技术在史学中的运用”。另外还有27场专题讨论,18场联合讨论,19场圆桌会议,国际历史学会17个附属组织会议,共计150多场会议。

  大会期间,来自世界的历史学家们将就四个主题发表相关演讲,如“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主题下,将有《中国的白银货币化:明朝中国与全球互动》《全球化的实验室?:1900年前后的天津》等演讲;“历史化的情绪”下将有《欧洲近代早期的情感经济》《恐惧与魅力——贫民窟与殖民地的野蛮人》等演讲;“世界史中的革命:比较与关联”下将有《姐妹共和国?美法革命比较》《18世纪欧洲小国的革命》等演讲;“数码技术在史学中的运用”下将有《中国的史学与新媒体》《妇女史:构建文献数据库的挑战》等演讲。

  会议还拟在济南市、青岛市、淄博市、泰安市、济宁市、聊城市等地举办卫星会议,分别以“比较视野下的龙山文化与早期文明”、“青岛的城市化与国际化”、“蹴鞠与齐文化”、“全球视野下的泰山文化”、“儒家文明与当代世界”和“大运河与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保护”为主题。六个卫星会议的举办,将向世界更全面地展示山东历史的深厚底蕴,提升齐鲁文化的软实力。这也是本届历史科学大会独具的“山东特色”。大会的四次主题讨论

  MT1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

  第一场时间:9:00-12:00

  地点:山东大厦山东会堂

  中国的白银货币化:明朝中国与全球互动“长时段启蒙运动”中的欧洲与中国金门与门户开放全球化的实验室?:1900年前后的天津20世纪初的中国与国联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上的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

  第二场时间:14:00-17:00

  地点:山东大厦山东会堂

  罗马帝国与中华帝国:交往与信息的收集15世纪早期中国与孟加拉的互动欧洲与中国丝绸(16至19世纪)1787—1830年广州贸易中的西班牙环节19世纪下半叶俄美公司与中国的商业联系外国工程师在华的活动与中国的国际化进程中国的远东铁路建设与中国对俄国的“重新描述”1417—1733年中国的苏禄国王墓守墓人

  MT2 书写情感的历史

  时间:9:00-12:00

  地点:山东大厦影视会议厅

  第一场 情感、资本主义和市场

  欧洲近代早期的情感经济

  压力的史前时代

  广告文化与近代消费群体的形成

  第二场 情感和“他者”的塑造

  在墨西哥感受法则:殖民语境下的哭泣

  恐惧与魅力——贫民窟与殖民地的野蛮人

  关于16世纪耶稣会内部情感教学及其在16世纪日本的状况的比较研究

  时间:14:00-17:00

  地点:山东大厦影视会议厅

  第三场 身体和空间中的情感

  情感与中世纪晚期西西里的哀悼仪式

  情感表达与18世纪早期圣安东尼教堂的耶稣受难像

  塑造了同性恋者身体的爱情?20世纪的视角

  第四场 书写情感的历史:理论和方法论

  精神分析理论与创伤研究

  情感史能从神经科学那里学到什么?

  自我文献的情感与记忆:从来往信件到口述历史

  晚间会议

  题目 口述史中全球视野下的社会变迁

  时间:19:45-21:30

  地点:山东大厦影视会议厅

  引言:口述史在现代史研究中的地位

  引言:我们何以在此?口述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捷克斯洛伐克政变期间及其后的记忆变化

  作为南非乡村变迁动因的社会边缘青年

  记忆与历史之间:甘地修行馆价值观的延续

  内部代议制民主:芬兰资深议员口述史访谈的特色

  拉丁美洲的口述史:多样元素共筑记忆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前10年波兰的公共史学

  MT3 世界史中的革命:比较与关联

  时间:9:00-12:00地点:山东大厦山东会堂

  第一场 大西洋世界的革命姐妹共和国?美法革命比较18世纪欧洲小国的革命1910-1917年的墨西哥革命第二场 20世纪欧洲的革命美国表述中的俄国第一次革命俄国革命对建立共和国的追求东欧的革命:1989年以来有何新意?时间:14:00-17:00地点:山东大厦山东会堂第三场 近代非洲和中东的革命1989年:埃塞俄比亚现代史的转折点两次伊朗革命中本土因素与跨国因素的比较评估超越世俗与宗教之分野:突尼斯革命的一课第四场 近代东亚的革命重新思考东亚语境中的明治维新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革命的分歧:中国近代化建设中的矛盾

  MT4 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

  时间:9:00-12:00

  地点:山东大厦影视会议厅

  第一场 亚洲获取档案记录的数字手段

  中国的史学与新媒体

  1205—1533年海上丝绸之路

  第二场 数字数据库:挑战和可能性

  妇女史:构建文献数据库的挑战

  历史著作数字化与著者之权利:挑战与前景

  互联网内容与史料思想

  时间:14:00-17:00

  地点:山东大厦影视会议厅

  第三场 新技术和新档案

  作为文献来源的社交媒体

  “维基解密”时代的文献记录

  网页收藏,一种新的文献库

  第四场 新工具和新叙事

  数字发展:中世纪欧洲外交史料

  古希腊与拉丁文铭文欧洲网络数据库

  数字化数据工具的描述

  晚间会议

  题目 全球范围内推动数字化的历史

  时间:19:45-21:30

  地点:山东大厦影视会议厅

  人文科技营:一个非正式会议框架如何促进社会对数字化人文学科的知识与兴趣

http://jnrb.e23.cn/shtml/jinrb/20150818/1473175.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