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看看济南卫星会议都要讨论什么

发布时间:2015-08-18 00:00:00 发布来源:济南日报2015年08月18日 作者:赵晓林

m_16c2019308e9374806a5d47485fea93c.jpg

m_dc356618ebfbf43ef316dc3707e97028.jpg

m_1883c4cd16a62601b448c55149e68590.jpg

m_8fce3b2f3ab332b7e1ed2f40da7ffdc1.jpg

m_3c86cc3d8a81d655e6da1c0e6a575a3d.jpg

m_0723623e285875036c38247e9dedf218.jpg

m_395199b645b24f11c5d1452d42d8497d.jpg

玉牙璧城子崖遗址1934年出版的《城子崖》考古报告白陶鬶 蛋壳黑陶高柄杯陶甗方孔石镢

  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设有82场研讨会,主要涉及共同价值与人类的多样性、传统的延存与现代的变迁、世界的一体与文明的传播、西方中心观在世界的传播等4个主题。另外,大会设立4个主题论坛,还有专题讨论、联合讨论、圆桌会议、特别会议、晚间讨论、平行会议、青年学者墙报、颁奖晚会等多场丰富多彩的活动。

  据了解,目前确定的开幕式主题是“自然与人类历史”。4场主题论坛的主题分别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历史化的情绪”、“世界史中的革命:比较与关联”、“数码技术在史学中的运用”;特别会议的主题为“国际组织发源史: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个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科学委员会主持。

  齐鲁文化与儒家文明是华夏文明的主要来源及组成部分,为了向世界全面地展示山东历史的深厚底蕴,凸显各地文化特色,提升齐鲁文化的软实力,本届大会将在济南、青岛、淄博、泰安、济宁、聊城举办6场卫星会议。其中,济南的卫星会议将结合大会日程中“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和“史前叙事”分会场议题,以“比较视野下的龙山文化与早期文明”为题,从世界早期文明比较研究的角度,探讨龙山文化及中华文明起源相关课题。初步定5个议题,包括城子崖城址考古研究的新进展,岳石文化与夏商文化,聚落考古与社会复杂化研究,龙山文化的发现、研究与价值评估,龙山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等。现将龙山文化、城子崖城址考古研究、岳石文化等中国早期文明的基本情况整理出来,供读者参考。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600-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大部分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而河南、陕西、河北、辽东半岛、江苏等地区,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这个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分布日照、济南)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中国考古专家根据几个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别给予文化名称作为区别。一般的分法是: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命名的那种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豫东地区也有分布,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3个类型;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泾河及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已有骨卜的习惯,且可能已经出现了铜器。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与龙山文化有联系。

  中原地区早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为主,多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经过慢轮修整,部分器物如罐类还采用器身、器底分别制成后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艺。灰陶的烧成温度约为840℃。早期龙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敛口罐、尖底瓶等器形还保留、继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双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这一时期陶器的纹饰以篮纹为主,有些陶器又在篮纹上面饰以数道甚至通身饰以若干道附加堆纹,主要原因用来加固器身;晚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为主,红陶已占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数量有所增加。灰陶和红陶的烧成温度均达1000℃。仍以手制为主,但轮制技术革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部分陶器已采用模制成型。主要器形有杯、盘、碗、盆、罐、鼎、甑、器盖、器座及新出现的鬲等。纹饰以绳纹、篮纹为最普遍,还见少量方格纹。

  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在制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普遍使用轮制技术。因而器型相当规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匀,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山东龙山文化陶器以黑陶为主,灰陶不多,还有少量红陶、黄陶和白陶。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红陶950℃,白陶800——900℃。黑陶有细泥、泥质、夹砂三种,细泥乌黑发亮,学者们称为“蛋壳黑陶”。蛋壳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当时高度发展的制陶业的水平。以素面或(光的最多,纹饰较少,主要有弦纹、划纹和镂孔等几种。器形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单耳杯、高柄杯、鼎、等。还有鬲。山东龙山文化鬼脸式鼎腿、圆环状鼎足最有特色,为其他文化所罕见。其中有一种薄胎黑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称蛋壳陶,代表着这一类型陶器的杰出成就。

  在城子崖之前,中国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极高的彩陶和红陶,而以河泥为原料的黑陶可以说是4000多年前东夷民族所独有的创造。城子崖出土的黑陶艺术品蛋壳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极品。不要说是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今天想要烧制出这样成色的陶器都非常困难。

  龙山文化时期的制玉水平有了很大的改进,从出土的龙山文化玉器来看,其种类丰富,且大多琢(精致、造型优美、晶莹圆润,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龙山文化玉器所用玉材多属透闪石类,有白玉、青玉、青绿色玉、黄玉、墨玉、玉髓、绿松石。

  章丘城子崖

  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存,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发掘和出版考古报告的古城址。

  城子崖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堆积层分为三层,上层为周代文化层,中层为岳石文化层,下层为龙山文化层,出土了大批各时代的文化遗物。下层的龙山城址南北最长处530米左右,东西宽约430米左右,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城址内文化层堆积丰富,有房基、水井、窑穴等遗址。陶器以黑陶、灰黑陶为主。石器多为(制。还有骨器。

  1928年和1930年曾进行过两次发掘,首次揭示出以精美的(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龙山文化(最初称之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现在专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此外,在遗址的周围还发现一处平面为长方形的板筑夯土围墙遗迹,可能是那时的城墙基址。岳石文化的城址直接叠压在龙山文化城址之上,面积为17万平方米。城垣夯层规整,夯土坚实。

  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发现城子崖遗址是由龙山文化城址、岳石文化城址和周代城址重叠而成,澄清了60年来有关城子崖遗址时代的争论。其中龙山文化城址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为那一时期古城址之最;岳石文化城址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夏代城址。

  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和中国文明起源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由此揭示出来的龙山文化,对于认识和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城子崖遗址的发掘,为中国史前城址和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城子崖及其周围的古代遗址,形成了一个从新石器时代到两汉的基本完整的古代文化区。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具有早期城市的雏形,说明当时它已经成为一个权力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城市考古的空白。在龙山文化城址和商代文化城址之间尚未发现夏代文化城址。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中国城市发展史及夷夏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2013年,对济南章丘城子崖遗址的新一次发掘成果,再次引起世人注目,该发现弥补了山东数十年来龙山文化至岳石文化考古未发现重要建筑迹象的缺憾。

  2013年发现始建于龙山文化早期的城墙

  据介绍,2013年10月初至2014年1月中旬,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城子崖遗址中,一条上世纪30年代第一次发掘中挖出的纵中探沟,重新挖开,并向北延伸了20米,获得了一条纵贯遗址中部的470米南北向大剖面(因道路等原因,实际发掘长度350.9米),获得重要发现。

  在探沟北端,考古人员发现一段龙山文化时期(距今4600年至4000年)的城墙,始建于龙山文化早期,保留较差,现存残宽约4米,残高约1.3米,夯层薄厚不太一致,整体上自南向北倾斜;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在遗址南部,又发现一处重要的岳石文化(公元前1900年至前1600年)夯筑建筑的基础部分,它的建筑质量非常高级,夯层质量较好。另有一条干道包含较多沙粒,行人踩踏痕迹非常明显,路面有50厘米至60厘米,可细分为五六层,路面宽约10米,长度不详,干道的南边正对着岳石文化夯筑建筑台基,显示当年很可能曾是城中南北向一条主要的交通干道,两者应该存在组合关系。另外,还发现一定数量的周代文化遗存,如灰坑、窖穴以及夯筑基址等。

  城子崖遗址中,遗留有约1万平方米的淤土堆积,其性质不明。考古人员解剖地层发现,这些淤土堆积经历了自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周代两三千年的漫长历史,其中在龙山文化阶段,这里尽管地势很低,却没有积水;岳石文化阶段开始积水,但并不稳定,证据是淤土层表面存有灰坑等遗迹,土层内包含丰富的烧土和陶片,表明当处于干旱环境时,人类在此有活动;到了周代,淤土颜色趋深,表明积水比较稳定。通过上述研究,考古人员推测,这约1万平方米的淤土堆积可能为当时城中一片低洼地区,这次小的发掘令考古人员对其性质的认识更进一步。另外在中部淤土范围北侧,包括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周代三个阶段的大型沟状遗迹和周代夯筑基址。特别是沟状遗迹,形制规整,规模较大,尤其在岳石文化阶段,持续时间较长,曾经历过反复的开挖。

  墓葬出土牵动考古专家目光

  在岳石文化夯筑基址上,考古人员发现一处墓葬,将夯筑基址打破,极具研究价值。但对该墓葬出现的时间,考古学者之间又存有不同认识。

  该墓兼具岳石文化和商文化因素,可能是城子崖遗址岳石文化结束时期的最后遗存。但也有考古专家向笔者表示,此墓很可能就是岳石文化阶段所遗,倘使如此,那么即便就全国而言,发现该时期墓葬也是非常稀少,具有特别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岳石文化堆积之上,考古人员发现周代石筑墙基,推测也应该是大型建筑的残留部分。

  城子崖遗址发掘不仅首次发现了一种崭新的考古学文化——龙山文化,在田野工作中第一次发现了古城址,编撰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集,而且在田野考古方法上,也向科学和正规化迈出了重要一步,考古地层学原理开始运用到实际田野操作中,在工作中首次绘制了探沟地层图,从而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尤其是史前考古学的发展,铺垫了重要基石,成为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岳石文化

  岳石文化是继山东龙山文化之后分布于海岱地区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岳石文化遗址位于大泽山东岳石村附近,因最早发现于大泽山镇东岳石村而得名。1959年修淄阳水库时,在岸边发现该遗址。1960年中科院考古所发掘并认定。它与龙山文化分布范围大致相同,时间约在公元前1900——1500年左右。文化时代大致与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相当。它与龙山文化分布范围大致相同,属于城邦国家发展时期。1959年发现。遗址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200米,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经考证为东夷族创造的一种古老文化,为研究龙山文化的去向和夏、商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发展,是沿着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序列,自成体系地向前发展的。它进一步证明,作为中国文明形成基础之一的山东龙山文化不是来自其他地区,更不是来自海外,而是在由北辛文化至大汶口文化的基础上独立发展形成的,源远流长,根基深厚,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岳石文化的分布范围比较明确,以泰沂山为中心,北起鲁北冀中,向南越过淮河,西自山东最西部、河南省的兰考、杞县、淮阳一线,东至黄海之滨。岳石文化由于认识较晚,发现的遗址数量也不如龙山文化多,经过发掘的有30余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山东省的平度东岳石、牟平照格庄、青州(益都)郝家庄、章丘王推官庄、泗水尹家城、菏泽安邱堌堆和河南省的杞县鹿台岗等。

  岳石文化在几个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第一是农业。岳石文化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具的改进创新和农具在全部工具中比例的上升两方面。再就是冶金业。青铜冶铸业是岳石文化时期成就最突出的手工业部门,此时已进入早期青铜时代。还有就是建筑业。岳石文化的建筑技术水平,首先体现在城市建设方面;房屋建筑技术主要是继承了龙山文化的传统。

  岳石文化的文化特征是古朴典雅、厚重使用是岳石文化陶器的主要风格,而夹砂陶草率粗糙,泥制陶古朴精致,两者反差甚大,又是岳石文化陶器的重要特征,推测两者是出自不同作坊的产品。其他诸如盛行子母口、凸棱、唇边外凸或叠唇、器物转折圆钝以及器底周缘外凸的作风,均构成岳石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与风格。

  通过考古发掘,可以看出岳石文化几种典型陶器的演化。甗,岳石文化的主要炊器,数量甚多,已发现者多为腰以下部分,完整者甚少;子母口罐,此类器型在岳石文化中数量不多,特征鲜明,并与龙山文化同类器的传承关系较为清楚;平底尊,是岳石文化指征性器类之一,可分三式;平底盒,均为泥质陶,高子口,折腹处突棱外伸,可分为3式;蘑菇纽器盖,是岳石文化的指征性器类之一,造型特征为顶部有空心或实心蘑菇形纽,子母口,可分为3式。

  岳石文化的主体因素来源于海岱龙山文化,并且在其自身运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成分,从而丰富和完善了自身的文化内涵,向着既定的方向演变。同时,也吸收了一些其他文化的因素。(本版稿件整理/赵晓林)

http://jnrb.e23.cn/shtml/jinrb/20150818/1473181.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