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放
我小时候,有一次书没读好,妈妈就没让我吃饭。仅此一次,却让我终生难忘!饿了不吃,的确难受,可如果吃饱了不读点书也显得无趣。眼下,人们似乎尝遍了舌尖上的美味,却在满足指尖上的享受时显得有些消极。
我是“老派”之人,至今仍不会上网买书,更是极少网上看书(有人称之为“网上阅读”),那对我来说很不习惯。我爱读纸质书,我把纸质书当成手工水饺或手工面条,而网上读物大概就相当于机器包的饺子或压的面条吧,手工和机器做出的饭菜味道肯定不一样。我常去城里的那家新华书店买书。还好,书店里除了人们趋之若鹜的养生、八卦、升官、发财、励志之类的图书外,还真能找到一些历史、科学、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书籍。我发现,就在这家书店的旁边,有好几家餐馆,即便不是吃饭时间,餐馆里也往往是人头攒动,看似生意不错。相比之下,这家书店就显得冷清多了。偌大一个书店,里面空空荡荡,除了几个学生和老者外,好像没有太多人光顾。我常想,若不是像老夫我这样的“过时”之人隔三岔五来此买几本书,每次给其贡献一二百“大洋”,这家书店还能经营多久?
每当“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媒体总是唠叨着呼吁大家多读书。依我看,世界读书日与“世界吃饭日”差不多。人活着就要吃饭,吃饭是物质生活,读书是精神生活,二者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吃饭是为了活着,读书是为了活得更好。有人说,吃饭要“食不厌精”。我说读书要像吃饭一样才对,既要如饥似渴,也要“挑肥拣瘦”,更要“读”不厌精,否则,就是读了也可能读成“消化不良”,甚至读出一身“病”。
吃饭,谁也离不开。相比之下,读书就显得没有那么“刚需”了。可是,人生来不仅仅是为了吃饭。在能吃饱饭的前提下,人当然该有更多追求。莫言先生当年写作仅是出于“吃饭”或“吃饱”的目的,无意中还把自己写进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属于误打误撞。而如今在能吃饱饭甚至吃得过细、过饱的条件下,不少人除了吃还是吃,没有太多其他追求,这就有些问题了。本人在美国访学时曾拍摄了几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照片,但我身边的某些人看到照片中野鸭连人都不怕时,就脱口而出:“你怎么不抓来吃啊?”此话顿时令我惊呆!身边某些人的贪吃、嗜吃居然到此不顾一切的程度,实在令人目瞪口呆。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据说不少犹太人引导小孩读书是这样:大人翻开一本书,在上面涂一点蜂蜜,然后让小孩去舔,用意是“书甜”。事实上,犹太人也的确特别重视读书,正因为如此,才使犹太人有在任何艰难条件下生存的底气。相比之下,如今的中国人缺什么?缺精神营养无疑。而眼下的问题就是,吃货太多,书迷太少。一个眼前的例子就是,电视播放“舌尖上的美味”时,万众关注,可读书节目却大多收视率惨淡。
易中天在《闲话中国人》中,把中国文化都归结于“吃”上。杨绛先生则说,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读书太少,想得太多。在我看来,人不吃饭饿得慌,不读书也会“饿得慌”。在舌尖上的美味与指尖上的享受之间该如何选择?我的建议是,吃饱饭后,还是多读点书吧。
本文作者为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副教授、文化学者、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