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生活日报】家在“麻风村”

发布时间:2018-01-30 04:18:05 发布来源:生活日报 2018年1月27日 作者:秦聪聪
  陈其连不放心刚做完手术的老伴儿,在病房守着。  记者 秦聪聪 摄
  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麻风病住院部。      记者 秦聪聪 摄

     □记者 秦聪聪 

  在省城西郊腊山脚下、王府庄村以北的一块空地上,坐落着成立于1926年的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麻风病住院部。
  在第65个“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31届“中国麻风节”到来之际,22日,记者来到这里探访。当天天气阴冷,周围除了几间厂房,鲜有人烟。这是一个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角落,却成为很多曾经感染过麻风的人们终老一生的港湾。
病房里成了亲
  因为第65个“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31届“中国麻风节”即将到来,医院比往常要热闹许多,有文艺节目表演,还有包饺子活动,可是,老伙计们却没发现平素挺爱热闹的陈其连的身影。
  “他老伴儿刚做了手术,他肯定是不放心,在病房守着呢!”几名老人推断说。
  推开陈其连的病房门,他果然在床上坐着。他挥手示意,对面床上老伴儿赵士美正在安睡。因为麻风后遗症,赵士美下嘴唇难以闭合的状况越来越严重,没法正常喝水和吃饭,21日,医院从国家麻控中心请来专家为其做了手术。
  1971年从老家历城区仲宫镇来到麻风病院,转眼已经47个年头。20岁那年,陈其连的腿上无端长出了很多白斑,还经常发热,四处求医终于在齐鲁医院被确诊为“麻风病”。
  “当时气氛很紧张,一名老教授指着我的腿给十几名年轻医生说,遇到我这样症状的,就可能是麻风病。”那一幕至今还深深印在陈其连的脑海里。也是从那天起,他的人生轨迹变了。
  “那时候还有个没结婚的对象,得了这个病不能耽误人家,就散了。”在附近的历城区西营镇麻风村治疗两年后,陈其连回了家,在队里当保管员。可是由于当时治疗不彻底,1971年,陈其连的麻风病复发了。这一次,他来到了现在的麻风病院。
  父亲早逝,母亲也在他住院后两年去世,虽然治疗两年后他已经脱菌成为健康人,家里也还有兄弟,但因世俗偏见,陈其连没有再回去,“不给兄弟们添麻烦了……”
  1972年,老家历下区姚家镇(现姚家办事处)的赵士美因麻风病复发来院治疗,共同的遭遇让两人越走越近。
  2006年,于德宝正式到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麻风病住院部任主任。他就像这里的“村支书”,哪间病房的水电坏了,哪位老人的家里有什么事要协调,这些事情他都会处理。他发现了两位老人的恋情,于是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在2009年6月30日,让两名相恋25年的老人走入婚姻殿堂,成了一家人。

九个馒头一碗肉
  对这里的住院“病号”而言,于德宝是医生,更是管家和亲人。他告诉记者,麻风杆菌会侵袭人的皮肤和神经系统,外伤后特别容易感染、溃烂,所以早期麻风病患者都留下了或重或轻的残疾,例如失明、截肢、手指缺如等。今年79岁的老于,就是属于残疾比较严重的,他双手和双脚都已经溃烂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一根“棍棍”。
  “如果不是大宝兄弟接我到医院,我早就死了吧。”老于亲切地称呼于德宝为“大宝兄弟”。
  不到20岁,老于就被查出患有麻风病,一开始,他在老家章丘的一处麻风村治疗和生活。上世纪80年代章丘这处麻风村因为患者越来越少而解散,他被迫回了老家。后来,照顾他比较多的哥哥去世,他就独自生活在老宅子里。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抵挡不住风雨日积月累的侵袭倒下了,他就搬到了大门口的过道里。
  由于新发病例越来越少,像老于这样的病号生活又无所依靠,于德宝经常在区县的帮助下,走村串巷寻找散落的麻风病康复者,老于就是于德宝找回来的。
  他这辈子都忘不了初见老于的情景。“他一个人在过道里,穿着个破棉袄,硬得跟铁一样,旁边摆着三个盆,分别是吃饭盆、洗手盆和便盆……”
  村里照顾老于,每天派人送给他两个烧饼、一碗粥,只是,碰上雨雪天气或者农忙,饭就不一定能及时送到了。老于的眼睛因为麻风造成的白内障逐渐失明了,饿极了,他想从盆里找点剩下的东西吃,只能靠双手摸索。有时候抓到的,便是自己的排泄物……
  2008年,于德宝把老于接到了麻风病房,那时的老于,用自己没有手掌和手指的“双手”捧着食物吃饭,一顿饭能吃九个馒头加一碗红烧肉……
  2011年,院方出面为老于做了白内障手术,失明十余年的老于终于看清了救自己一名命“大宝兄弟”的摸样。

“这里就是我的家”
  陈其连和赵士美是麻风病房里第一对结婚的“新人”,和他们一样,老家云南的李玉珍(化名),也在麻风病房找到了伴侣。
  李玉珍的老家远在云南昭通,年轻时因为丈夫家暴,在生育了3个儿子的情况下,还是选择离了婚。在妹妹的帮助下,她来到了山东肥城。在那里,她相亲遇到了一个男人,虽然没有领证,但也办了酒席,两个人生活在了一起。
  本以为好日子终于要开始了,却在第三年查出患上了麻风病。因为麻风反应,她极度营养不良,血脂只有正常人的一半,2012年,丈夫将她送到了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麻风病住院部。
  “于主任,和你说个事儿,李玉珍就放你那儿吧。如果以后好了,让她在那里找个人家吧!”于德宝至今还记得,李玉珍丈夫在将其送来10多天后,打来的这个电话。
  就这样,李玉珍在麻风病房住了下来。有位老先生看李玉珍人好,就挺照顾她。一来二去,两个人也觉得很合适,最终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领了结婚证,结了婚。
  于德宝说,李玉珍和其他麻风受累者一样,在药物联合化疗一段时间后就无菌了,而且李玉珍治疗得比较及时,没有留下残疾的后遗症,前两年还在医院承担一些保洁和陪护工作,每个月能有六七百元的收入。
  “于主任还有医院对我可好了,还带我去看病。”李玉珍说,因为眼睛不舒服,医院带她去看了眼科医生,查出来角膜血管翳的毛病,现在保守治疗中,也就没有再工作。
  李玉珍的三个儿子逐渐长大,也都来看过她。提到孩子们,李玉珍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些,在阳光下发着光。她告诉记者,孩子们也喊她回老家,但是她不会回去了。
  “现在什么都不牵挂,这里就是我的家。”尽管已经在山东生活了十来年,李玉珍说话口音还是比较重,但这句话,记者听得特别清晰。
  “回村里可能不受待见,但在这里,谁都不嫌弃谁,大家在一起吃、一起玩,反而很开心。”于德宝说,“麻风病”就像一张标签,对很多人来说,一贴就是一辈子。

最后的“麻风村”
  麻风病是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防治手段缺乏,医疗条件简陋,为了杜绝麻风病的扩散蔓延,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麻风康复村,收治麻风病人,用地理隔离的办法,避免更多人被传染。我省最多时曾有过180处这样的“麻风村”,经过几代人努力,麻风病患病率逐年下降,并于1994年在全国率先达到原卫生部“患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这样的“麻风村”也越来越少。如今,省城济南各区县的“麻风村”都已经解散,只留下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的麻风病住院部。
  “以前多的时候有一百二三十人,现在就剩我们这些了。”76岁的陈其连现在是这里资历最深的“病号”,他回忆说,最初住院部是四排平房,后来政府出资建起了楼房。眼看着条件越来越好,这里的人却越来越少。
  于德宝告诉记者,虽然医院是山东省现症麻风治疗中心,但新发病例确实越来越少,济南从2012年开始已经没有新发的麻风病患者。这些曾患有麻风病且已治愈的麻风病康复者虽然不再是病人,已经不具有传染性,但多数没有家庭和子女,年老残疾的他们出院后生活无所依靠,于是他们都把医院当成了家。
  于德宝介绍说,现在医院有60人住院,只有个别几例是现症麻风病患者,而他们中最大的86岁,平均年龄也达到76岁。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合并的其他疾病逐渐成为医护人员要照顾的重点,医院也更多地在承担起养老职能。除此之外,就是帮助麻风康复者进行肌残的修复,以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

http://shrb.qlwb.com.cn/shrb/content/20180127/ArticelS03002JQ.htm

相关链接

我省还有麻风现症病人79例

  □记者 秦聪聪 
 通讯员 丁娜

  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为“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据山东省卫生计生委官网网站消息,我省曾是全国麻风病流行重点省份之一,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省的麻风病患病率逐年下降,到2017年底,全省累计登记麻风病人54139例,居全国第四位,目前存活5668例,多数散居在农村,其中现症病人79例。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多年以前,人们谈麻风色变,多是源于其造成的残疾让人恐惧。实际上,新发病人服用一周联合化疗药物,就能杀灭体内90%以上的麻风杆菌。而麻风杆菌也不算一种强势的病菌,离开人体后,在日光下照射两个小时就可丧失活力,而且人体对麻风杆菌都有一定的抵抗力。只要麻风病人早期确诊并治疗,完全可以治愈,不留任何后遗症,济南市麻风发病两年之内的致残率早已低于20%。

http://shrb.qlwb.com.cn/shrb/content/20180127/ArticelS03003JQ.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