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秦聪聪 通讯员 贾小漪 谢静
1月24日,我国知名心外科专家,山东省心外科专业重要的奠基人、创始人之一,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终身教授,原心外科主任宋惠民因病医治无效,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但是,死亡并不是结束。这位86岁老教授捐出全部器官和躯体,留给了这个世界一笔宝贵的遗产。
宋惠民教授一直随身携带着他的“遗体捐献卡”,他说,“这个证,我随时带在身上,万一发生意外,我的器官就可以放心移植给别人了……”
由于宋惠民教授的身体原因,他的器官不适合捐献移植,但遵照他的遗嘱,齐鲁医院组织专家为其进行了遗体解剖和角膜捐献,圆了他最后的心愿。
正如同事追忆他的诗句:“最忆当年首换心,术冠杏林传佳音。陆拾柒载悬壶济,竭虑殚精真惠民。春蚕到死丝无尽,落红成泥爱尤深。质本洁来还洁去,大悲恻隐德艺馨。”86岁的老教授就这样毫无保留地奉献了生命最后的光辉。他燃尽自己,了无遗憾,剩下那抹至纯至净的灰,仍滋养后人。
http://shrb.qlwb.com.cn/shrb/content/20180127/ArticelS01003JQ.htm
“人总是要死的,这是自然规律,最后都要回归大自然。要求对我躯体的处理是:1.无论何原因致死亡,将我身上的任何器官、组织、细胞捐献给他人;2.无论何原因致死,将我的躯体捐献给医学事业……如万一用不着或遗留部分‘废品’,将其化为灰尘,撒到哺育过我的长江和黄河里去……这是我的夙愿也是我个人对自己最大的权利,不过只能请求我的组织和我的后代完成了。” ——宋惠民教授的遗书
http://shrb.qlwb.com.cn/shrb/content/20180127/ArticelS01004JQ.htm
医学贡献
这名86岁的老教授有着传奇的一生。他1959年开始从事心血管外科工作,为山东省最早建立心血管外科专业组;1959年开展省内首例低温心内直视手术;1960年成功完成省内首例断肢再植、体外循环、深低温、半身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20世纪70年代率先非X线下心内起搏器安置成功,并开展人工瓣膜制作及临床应用成功;20世纪80年代率先开展冠脉造影及搭桥手术并完成“七五攻关”项目;1999年成功主持完成省内首例心脏移植手术。
……
http://shrb.qlwb.com.cn/shrb/content/20180127/ArticelS01005JQ.htm
住院第7天坚持完成最后一台手术
患者一周后顺利出院,他却因病情严重转院
□记者 秦聪聪
26日晚,记者联系到了宋惠民教授的学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庞昕焱,他哽咽着追忆了自己的恩师。
2004年,宋惠民教授因发现胰腺占位,住院进行检查。他住院第三天,一名62岁的女性患者因腹主动脉瘤入住齐鲁医院心外科,庞昕焱是她的主管医师。
患者是冲着宋惠民教授来的,但是一开始,庞昕焱并不想打扰老师。
“我们都想让老师专心治病,可是患者执意要求,多方联系,老师终于知道了这个事情。”庞昕焱回忆说,在宋惠民教授入院第七天、这名患者入院第五天时,他还是主刀为患者进行了腹主动脉瘤血管置换手术。手术历时7个多小时,宋惠民教授拖着病躯坚持了下来。
那是宋惠民教授在齐鲁医院做的最后一台手术。
手术很成功,患者在术后第八天顺利出院了。而在患者出院的第二天,由于病情严重,宋惠民教授转院到了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治疗。
术后半年左右,宋惠民教授才逐步恢复了健康。而此时,他的体力已经无法再支撑繁重的外科手术。
记者搜集资料时发现了宋惠民教授拒收患者红包的报道,庞昕焱说
,老师不仅自己这么做,也要求学生这么做。而在他看来,“拒收红包”只是老师医者仁心中最微不足道的部分,“别说拒收红包了,你听说过医生给患者送红包吗?”
庞昕焱告诉记者,早年间,人们生活水平有限,很多患者带着干粮、咸菜来看病,宋惠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在自己家中做好营养餐,给患者送到病房。
http://shrb.qlwb.com.cn/shrb/content/20180127/ArticelS01006JQ.htm

http://shrb.qlwb.com.cn/shrb/PDF/20180127/S01.pdf
【来自:生活日报头版 日期:2018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