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知名心外科专家宋惠民教授生前照片。
□记者 王闯
好医生宋惠民教授捐出遗体的报道在本报刊出之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记者在追踪采访他的儿子宋勇时,他说“做一个好医生,首先要做一个好人。”是父亲生前常挂在嘴边话。
宋勇对记者说,在父亲生前所著《超越梦想》一书中,为其做序的中国工程院朱晓东院士对他的评价,也是这句话,在宋老的学生毕研文教授的追思中,老师身体力行的谆谆教诲,还是这句话。“他实现了他对自己的诺言。”手捧着25年前父亲交给自己的脏器和躯体捐献书,初蒙丧父之痛的宋勇眼中蒙着薄雾而又透着坚毅。
为人父
儿子每年暑假来济探亲
由于宋老忙于工作,宋勇从小在上海由爷爷奶奶看大。每年暑假,与父母相隔两地的宋勇才得以来济南探亲。“那时候通讯不便,大半夜经常有人敲门,又有手术来了。一台手术做七八个小时很正常。”宋勇小时候虽然与父亲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不长,但忙碌的父亲勾勒出了他对医生这一职业最初的印象。正因如此,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没有按照父亲子承父业的构想,毅然决然地报考了铁路相关专业。“如果我学医,可能也会有一定成绩,但一定赶不上父亲。”父亲就像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宋勇明白一份付出就会有一份回报,当谈及父亲对医生这一职业的付出时,他直言:“太苦了!”
1993年宋老62岁生日那天,他在脏器和躯体捐献书上按了手印,并交给了儿子宋勇一张。对于父亲的举动,宋勇当时有些不理解,但是他尊重父亲的选择。如今斯人已逝,宋勇也已释然。“医院组织专家对他的遗体进行了病理解剖,确实有一些新的发现。”宋勇说。
为人师
学生也签署了遗体捐献
宋老先后培养了硕、博士生23名,他们在全国各地医院已成为学术和临床骨干。齐鲁医院心外科毕研文教授是宋老所带的第一批博士之一。谈及恩师,拖着骨折伤脚的他站立许久,历数恩师一件件科研成果,道出一幕幕师生往事。记者从毕研文教授的同事口中了解到,毕研文教授也签署了遗体捐献,但他并未对此过多地谈论自己的想法。如今,毕研文教授的学生也相继在各大医院成为业务骨干。“现在对学生的教育与老师对我的教育一脉相承。”他说。
在宋惠民教授生前所著《超越梦想》一书中,有一篇题为《我的学生》的文章。他在文中说:“作为老师,身教更重于言教,让学生理解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病人服务,这是医生的基本理念,要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件事。”
http://shrb.qlwb.com.cn/shrb/content/20180128/ArticelS05002JQ.htm
【来自:生活日报5版 日期:2018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