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 正文

林时邦的“金融资本强国”之梦

发布时间:2013-11-20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8.jpg

  林时邦,福建晋江磁灶人,1970年生,山东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山东省晋江商会会长,北京大学总裁班联谊会会长,济南市人民政府招商顾问、济南市网球协会副主席。旗下主要有两大产业集群:一个是新三荣企业集团,是集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路桥建设、建材经营于一体的集团公司,下辖16家企业;另一个是海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是由四十多家知名闽商企业共同发起、依托晋江商会、福建商会、温州商会、潮汕商会共同打造的金融服务平台。在集团企业之林、多重身份之间,林时邦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不管风吹浪打,犹若闲庭信步,以稳健的步伐阐述着勇者无疆的内涵,打造着“金融资本强国”之梦。

  勇立潮头

  凭着对市场经济发展态势的敏锐嗅觉,以及扎实的学术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历练,林时邦善于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不日进者必日退”。林时邦深谙居安思危的道理,只有未雨绸缪才能永立时代潮头。2010年,在新三荣集团发展迅猛,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他就超前把脉国家金融改革发展大势,与时俱进,果断涉足金融资本领域,联合海峡西岸40多家知名闽商企业,发起成立了“海西资本”,成功实现从实体经济向金融资本领域的大跨越。

  林时邦说,独立的闽商个体和其他联合团体的力量对比,就如同“舢板比航母”。福建企业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再加上福建人固有的“宁为鸡首、不为凤尾”、“人人都想当老板”的传统观念,使闽商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发挥规模效应,大大削弱了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当务之急,必须着力打造一个“抱团打天下”的全新模式,闽商才能通过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创新发展,壮大整体实力,再通过“大河有水小河满”的资源集结反哺个体企业,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互惠共赢。

  在林时邦看来,未来世界的竞争是资本的竞争,世界经济发展必将呈现“V”型利润趋势,金融资本、物流品牌,将和研究开发、设计售后等核心产业,高踞V字最尖端的左右两端,各占利润的45%;最下面的部分则是组装生产,只占利润的10%左右。中国现在做的就是最底端的10%部分,因此,中国的劳动力就是“国际民工”,替全世界打工,赚取很薄弱的收入。过去国家采取“市场换技术”政策,现在我们发觉我们丢了市场,而先进技术也少见换进来。基于这种现状,我们要加快金融资本创新步伐,培养民营金融资本人才,占据“V”型利润顶端。联手合作,是破解危机的不二法则。面对困局,只有抱团打天下,携手二次创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金融资本的产业升级,才能突出重围,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林时邦心底有个美好的愿景,他希望尽可能多地集结闽商力量,打造一个产权明晰、共同参与、资源共享、利益均分的金融资本平台。更借助这个广阔平台,帮助民营中小微企业集合资本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产生规模效应,降低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成本,大幅提升盈利能力。

  争做先驱

  心怀“金融资本强国”之梦,2011年初,由林时邦倡议发起的“海西资本”在山东率先成立,并得到了全国闽商的积极响应,秉承“海西资本、融通共赢”的经营理念,覆盖山东,布局全国,扛起了民营金融资本强国大旗。目前,已在山东济南、广东佛山、陕西西安、福建泉州、广东广州、重庆等地建立了8个基地。在国家金融改革的集结号声中,海西资本与国内多家银行、金融科研院所、投资机构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助力海西企业家互助互利、共谋发展。在福建晋江,由海西资本投资的中国海峡国际五金机电城,是全国最大的五金机电大市场之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当地改革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用林时邦的话来说,“海西资本”就是“为资金所有者和有才能的人创造合作的机会,一起勾画美好的发展蓝图。”

  林时邦和闽籍企业家共同缔造的海西资本“金融王国”雏形渐现。在这里,制造和建筑企业联手转向金融资本服务业,实现企业家到资本运营者的华丽转身。海西资本计划用两个“五年计划”,斥资60亿并购商业银行,将其重组为“海西投资银行”。林时邦说,“海西投资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间接投资,靠赚取存贷利差盈利的方式不同,而是以直接投资入股企业,加派专业管理团队,扶持企业做大做强,获取股利的盈利模式。

  这将是一次金融资本的革命。林时邦笑称:“我的目标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开疆拓土,有朝一日能成为中国金融资本时代的‘摩根’”。

  个性商人

  林时邦是个幽默且涉猎广泛的人,他通晓古今,可以从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谈到当下的“泉州金改”,从美国华尔街谈到“上海自贸区”——说他是商人,却无法忽略他身上的学者气质。

  我们注意到,林时邦的办公室既有古典的美韵,也有现代的灵动,完美地契合了他的思想和气质,墙上的书架摆满了各类书籍,从《资治通鉴》到《资本的世界》,他都有阅读涉猎。多年来,他就是这样不断充实自我,内外兼修,不断提升超越。

  林时邦是个地地道道的商人,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个性十足,说起话来犀利却不乏真知灼见,谈论问题总能透过表象触及实质。在分析中国金融环境时,他这样比喻:“中国的银行都被国家保护得太好,就如同娇生惯养的孩子,貌似强大,实际抗击国际金融风暴的能力很弱小。”他希望中国民营金融资本能够快速成长起来,“一个没学过游泳的小孩子,如果一直受到太好的保护,从没到过大江大海,可能永远不会被淹死,但是谁也无法保证他永远都能躲避开狂风大浪。”他想通过努力拼搏,创新现代金融资本发展模式,大规模培养中国民营金融资本精英,发挥民营金融资本的最大威力,为中国金融资本未来称霸世界贡献全部力量。

  在生意场上,林时邦自称是个“慢热”的商人——他从不盲目跟风急切投资,而是先要进行长时间的考察和论证,然后再决定是否落子。2005年,新三荣企业初次涉足路桥工程建设时,林时邦刻苦自学道桥知识,直到胸有成竹,方才大举进入。每次公司招聘高级技工,他都亲临现场,向参加面试的人员提出很专业的问题,考察他们的是否有“真材实料”。

  林时邦说,掌舵人就应该躬身垂范,“如果自己都不懂,怎么能够辨别人才与庸才呢?”

  恪守原则

  没有稳赚不赔的生意,也没有不需承担风险的投资。作为一名久经商战考验、战果辉煌的企业家,林时邦的成功缘于他对投资项目有一套独特的选择标准。

  首先是投入不能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这源于林时邦谨慎稳妥的性格,从不轻敌冒进。不仅如此,他将承担投资亏损风险的底线控制在自有资本的30%以内,否则,即使项目已经在进行中,也会立刻被叫停——就如同股票,在它下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及时脱手就是幸运,输少亦赢,舍得放弃。

  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林时邦非常细致严格。“生意好做,搭档难寻”。他深知,每个成功企业家,几乎都有一套固有的惯性思维模式。有时,10个人就有10种想法,协同难度很大。要想达到一致的目标,形成统一的运作,成大事,谋全局,必须有容人的胸怀和境界。当然,他对这种包容也有着自己的注解,那就是对方必须是走正道、办正事,所谓“道不同,则不相为谋”。林时邦坦言:“我是个非常执着的人,想合作,先把游戏规则讲清楚,包括进退机制。一旦开始,就必须遵守规则,更要诚信。否则,即使对方再出色也不会考虑合作。不可控的事情不能做,即使是匹千里马,无法操控也不能要。” (文/李健)

news.sdchina.com/show/2814778.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