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声音OPINIONS

当前位置: 首页 > 山大声音 > 正文

【强国教育丛谈】深刻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逻辑

发布时间:2020-12-14 11:17:36 发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黄广友 韩学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指明了方向。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部署,这是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遵循,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7月7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指明了方向,进一步凸显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当前,深入贯彻《意见》要求,扎实推进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保证在实际落实的工作中不跑偏、不走样,必须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和育人导向。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劳动是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和最基本的活动。劳动发展史是人们理解全部社会历史奥秘、理解社会历史创造过程和历史创造者的核心和关键。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加强劳动教育作过许多阐述,为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关于劳动教育的科学理论。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指出,生产力发展需要能发挥各方面才能的年轻人,通过教育可以使年轻人通晓整个生产系统,摆脱现代分工所造成的只能发展一方面能力的片面性,而全面发展的新人将为社会造就新的生产力,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1]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要“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2]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把劳动教育作为未来社会教育方针的一项基本内容。1866年,马克思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更是直接论述了关于劳动教育的诸多问题。他指出,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现代工业使男女儿童和少年参加社会生产这个伟大事业,是一种进步的、健康的、合理的趋势,“但是工人阶级中比较先进的那部分人则完全懂得,他们阶级的未来,因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新一代工人的成长。”“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就会把工人阶级提高到比贵族和资产阶级高得多的水平。”[3]这些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在当时为工人阶级争取平等的受教育权指明了方向。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曾这样写道:“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1897年,列宁在《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一文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5]由此可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重要途径,而且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特别重视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的结合,劳动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早在苏区时期,毛泽东在论述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时就指出要把“文化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6]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了生产活动之于人的认识的重要作用,他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7]在这里,毛泽东关于生产活动之于人的认识源泉性地位的分析,进一步提供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基础,强化了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生产劳动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我们党的各项事业离不开千千万万劳动者。党的几代领导人和我们党的教育方针都特别重视生产劳动实践,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科学理论,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教育的科学理论,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历史观和劳动价值观,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有助于增强学生贯彻落实《意见》所规定的教育目标和要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这是对新时代劳动教育重大战略意义的深刻阐述。《意见》不仅根据各个学段的特点规定了劳动课程的学时,而且还根据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详细规定了其教育内容、评价制度,并对具体实践场所、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安全保障等内容,形成了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有力保障了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

  为什么党和国家如此重视劳动教育?从《意见》中可以看出,“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8]这事实上反映了近年来我们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引发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受国内外错误思潮的影响,劳动教育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青少年一代中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一些青少年的劳动观念越来越淡薄。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而且与新时代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极不相适应。

  勤于劳动、善于创造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特质,依靠这种特质和美德,我们拥有了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在近代,虽饱受民族磨难而仍能雄居于世界东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正是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才使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我们为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9]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不仅要充分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树立劳动光荣观念,而且,要充分发挥劳动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育人作用,特别在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这些错误思想观念的斗争中,更要重视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最终要靠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天上不会掉馅饼!特别是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起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观念,不要养成贪吃懒做、好逸恶劳、游手好闲、投机取巧、坐享其成等错误观念。这是真正关系我们民族发展的一个长远大计,一定要抓好。”[10]只有从小树立“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观念,将来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需要,旨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时代新人的力量。这一重大战略是直接关涉民族发展未来的根本问题,它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

  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新时代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最为基础和最为重要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价值意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刻阐发了事关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并运思和筹划劳动教育的战略布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新境界,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1]学生确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时代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坚持和发展,也是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要求。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由此可以看到,教育唯有和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明确规定劳动教育的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13]新时代劳动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提升劳动精神面貌、端正劳动价值取向和提高劳动技能水平为主要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是一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的活动。

  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意识是提升个人品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依托正确有效的方法,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只有参加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自觉提高道德修养,才有可能提高劳动素质并培养出优良的道德品质。因此,要牢牢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以劳树德的育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产劳动、发明创造等各种社会实践,不断陶冶道德情感,强化道德修养,提升道德操守,为将来参与社会生活并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都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必修课。各种形式的劳动,其价值都是旨在以劳树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意见》特别强调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所以劳动课不能只有劳动形式,而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发挥化育人心、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通过劳动教育,要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行使其他权利的保障。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认识到,通过劳动不仅能促进自身发展,还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时代劳动教育和德育课程教学目标是相契合的,以劳树德,就是帮助学生理解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是统一的。在家庭中,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亲身体验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过程,使其更能尊重父母劳动成果,体谅父母的辛苦操劳,从而尽早树立勤俭持家的家庭美德。在社会中,劳动教育还可以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通过诚实劳动获得正当收益,懂得坚守诚实守信的重要性。通过劳动教育培育公共服务意识,还有助于推动学生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彰显社会公德。

  新时代的育人目标发展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劳树德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意见》指出,“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14]因此,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里的必修课,更是人生的必修课。发挥好新时代劳动教育以劳树德重要作用,在劳动实践中进行教育,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理念,深入青少年心中,必将激发出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0-27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10页。

  [5]《列宁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63-464页。

  [6]《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27页。

  [7]《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00-401页。

  [8]《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2页。

  [9]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9页。

  [10]《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3-24页。

  [11]《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73页。

  [1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0页。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0页。

  [1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4页。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