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山大老教授从医70余年 耄耋之年的他仍每周查房

发布时间:2018-06-27 23:49:18 发布来源:大众网 作者:

  近90岁的张茂宏教授每天仍准时到办公室研究医学资料

  

  年轻时的张茂宏教授。资料片

  

  张茂宏教授仍坚持亲自查房。资料片

  在6月22日的山东大学2018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山大校长樊丽明勉励毕业生“要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围绕“奋斗”这个话题,她还深情讲述了四位校友的成长故事。其中,就包括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茂宏。出身贫寒的他,靠着自己的勤奋学习,考入齐鲁大学医学科,从医70余年,培养了60多位博士生,其中不少人都成了国内外学术带头人或骨干力量。76岁退休后,他又被返聘,至今仍工作在临床一线。

  张茂宏的故事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人?25日,记者在齐鲁医院见到了近90岁高龄仍工作在一线的张茂宏教授。

  每天早起到医院研究文献和查房 

  “我每天早上来院里,周二查房,平时不查房就在这里查资料文献,处理些疑难杂症。”25日9点,记者在办公室见到张茂宏时,他已经工作了半个多小时。办公桌上摆放着厚厚的几沓英文文献材料,他熟练地拿起开水壶,冲了两杯速溶咖啡,很难想象,眼前这位老人今年已近90岁高龄。

  “我上午习惯喝咖啡,提提神,工作效率也会更高些。”张茂宏笑着说。在身边不少同事和患者眼里,张茂宏是出了名的勤奋,现在的他还坚持每天阅读国内外文献,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每周二查房,周四讨论疑难病例,成了他雷打不动的安排。

  说起与齐鲁医院的结缘,张茂宏感慨地说道,1947年他从徐州考入齐鲁大学医学院,做医生是他的梦想,进校以后才知道,这个梦想很难实现,因为学院实行逐年淘汰制,残酷竞争的结果是,第一年就有一半同学掉队,第二年又有部分同学因成绩较差,再加上受战争和疾病的影响而辍学,最终100名同班同学只有18人真正从一年级读到七年级。

  1954年毕业,张茂宏因为成绩优秀被留在齐鲁医院工作,此后一直在临床一线,76岁退休后,他又被齐鲁医院血液科返聘,至今仍在一线工作。山大齐鲁医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山东医科大学研究生部主任、血液学研究室主任、附属医院内科、肿瘤中心和血液科主任、山东省血液病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对于张茂宏来说,这样的头衔还有很多,而他最看重的是“大夫”这个身份。70年来,他秉持着一颗“仁心”,用“仁术”为病人消除病患、守护健康。“我要在一生中像长跑运动员一样,把上代人的教诲和齐鲁医学精神传带下去,这是我的责任。”张茂宏告诉记者。

  自幼家贫的他每次考试都是第一 

  实际上,张茂宏的家境并不好。他1929年出生在江苏宿迁,父亲是一名裁缝,家里还有四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六个孩子都要靠父亲做衣服挣钱养活。在张茂宏的记忆里,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几乎每年过年时都要出去躲债,他最担心的就是秋天和冬天,因为这两个季节总是吃不饱,又冷又饿的感觉让他至今想来都记忆犹新。

  因为家庭贫困,怕被人看不起,在学习上张茂宏从小就时时争第一,“虽然吃穿不好,但我成绩好,同学们都说我是‘吃豆腐渣的小学生’,家庭的贫困,锻炼了我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劲头。”说起小时候的经历,眼前这位近90岁的老人,还是一脸的满足,像被表扬的孩子一样激动不已。

  因为数理化成绩好,1943年,张茂宏顺利考入了徐州最好的高中。拿着家里东拼西凑的学费,他踏上了高中求学路。在初中时,张茂宏曾经得过一次病,那场病差点要了他的命,后来在医生的悉心治疗下,他才逃过一劫。1947年,高中三年结束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学医,他打听到齐鲁大学的医学院是全国最好的医学院之一,他便报考并顺利被录取。

  穿越封锁线,他靠同学帮助读完大学 

  由教会创办的齐鲁大学是私立学校,学费昂贵,张茂宏考取的是医学院,学制七年,对于穷学生张茂宏来说,念完大学简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刚进大学时他充满了担忧。

  “开学报到第一天,负责注册的老师找到我,说看了我的入学成绩,很高,可以申请奖学金免交学费,我只要自己承担生活费就行。”说起71年前的这件事,张茂宏至今仍很受感动,“真是雪中送炭啊,我当时就下定决心,只要读一天就要把书读好!”

  1948年,解放战争前夕,此时的张茂宏正在读预科二年级,齐鲁大学医学预科因故要迁至杭州。家庭条件好的同学都是从济南坐飞机到青岛,再坐船到杭州。而张茂宏拿不出来这笔钱,为了不辍学,他与两名同学经过商量,打算冒着生命危险穿越两道封锁线南下。他们先是由济南穿过封锁线到了解放区,半走半坐马车到了济宁,坐帆船到了滕县,再由解放区穿过第二道封锁线到徐州,乘火车辗转到杭州。最终,用了半个月时间,张茂宏一行三人终于历尽艰辛抵达杭州,成为当时少数继续坚持学习的学子之一。

  时隔60多年,尽管张茂宏对当年这段往事的部分细节有些已经记不清了,但他对同学们之间的情谊仍铭记在心。“冬天冷啊,有同学把新棉被送给我,好几个同学知道我没钱,每次看到我该理发、洗澡了,就叫着我一块,抢着结账。一个家在上海的同学,还把我领到他家里吃饭,临走时塞给我十个‘袁大头’(银元)。有个同学,家境也不富裕,知道我家里穷,把自己身上唯一值钱的金戒指摘下来给我。”张茂宏感慨地说道,因为有身边同学的帮助,他不仅生活和学习上有了保障,更重要的是,精神上有了很大的慰藉,“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像我这么穷的一个学生,在那种情况下,怎么可能读完7年圆满毕业?都是靠着我顽强的毅力和老师同学的帮助,艰难困苦中的友情最弥足珍贵!”

  “尽力做一个不掉队的卫生兵” 

  说起做医生的体会,张茂宏告诉记者,他认为医生有三个老师:“首先是教给我们知识的老师,其次是患者,人体很复杂,每个人情况不同,临床观察是提高医生医术的很好途径,作为医生应该多花时间和精力走进病房,多与患者交流。第三个老师是书籍,各行各业都讲创新,创新的前提是必须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才能有所创新。”他的座右铭是学无止境,尽力做一个不掉队的卫生兵。

  据了解,张茂宏小学和初中时因为身处敌伪区,根本没有机会学英语,同时他对日语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参加工作后,他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这才开始加班加点补课学习,最初为了看懂一篇英文文献,他需要比对着专业字典反复查询核对,有时经常忙碌到后半夜。后来,随着英语能力的提高,他慢慢能独立看懂英文文献,如今的他还是坚持每天都要阅读一两篇最新的英文文献,“重点找那些国外核心期刊,尤其是疑难杂症的处理办法,对于我们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他是山东首个内科学博士生导师 

  从事血液病专业70年,张茂宏对血液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78年我国恢复了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张茂宏被选为研究生导师,当时他49岁,刚被评为副教授,“从来没想到过我会当研究生导师,深感责任重大。”

  1990年,齐鲁医院血液学专业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山东省大内科的第一个博士点,张茂宏被选为博士生导师,他也成为我省内科专业中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从事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29年来,他直接指导过的博士研究生已经超过60名,他的第一个学生现在已经60多岁。他所指导的学生,均已成为国内外学术带头人或骨干力量,在齐鲁医院工作的弟子中,两位获得“泰山学者”、一位获得“长江学者”的称号。2005年,张茂宏获得全国百佳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同时也成为我省首位获此殊荣的导师。

  相关阅读:仁心仁术 97岁高龄医生退休后仍坚持出诊27年

  胡大一回来看年近百岁的老母亲,听母亲说说话。

  胡大一回来看年近百岁的老母亲,听母亲说说话。

  胡大一在河南讲课

  胡大一在河南讲课

  阅读提示

  郑州老人胡佩兰是个“网络红人”。已经97岁高龄的她,依然每天坚持坐诊的事,感动了众多人,而她也被列为2013年“感动中原”十大人物候选人。但鲜有人知的是,在中国心血管界家喻户晓的胡大一是她的儿子。

  今年67岁的胡大一,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是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已退休的他,和母亲一样,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健康公益事业中。

  一对母子,两位老人,用不同的方式,传承和诠释着同样的“大医精神”——以妙手造福百姓健康,用善行义举回报社会公众。

  【坐诊】 一南一北,新年母子各自忙

  1月2日,2014年的第一个工作日,郑州,天气晴冷。

  早上7点多,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科诊室门口,已经有十来名患者开始等待。

  这时,一辆面包车停下,97岁的胡佩兰被扶下车,坐上轮椅。

  一看见胡佩兰进来,等待的患者都露出了笑容,而胡佩兰也笑着和大家打招呼。

  几十年了,除去正常的节假日,每周一至周六上午,胡佩兰都坚持坐诊,风雨无阻。

  一进屋,胡佩兰慢慢地从轮椅上站起,脱掉外套,换上白大褂,坐在凳子上。

  随后,忙碌的坐诊时间开始了。

  同一天上午,北京和睦家医院心脏中心诊室内,67岁的胡大一也正在忙碌,预约就诊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同时出诊的还有精神心理科大夫,为患者提供的是“双心”服务:不仅医治心血管疾病,还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

  【家训】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胡大一出生在名副其实的名医之家。父亲李公恕,是位眼科名医,曾为中南地区铁路系统医疗卫生事业的创建和发展作过突出贡献。母亲胡佩兰于1945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她迎接的新生命不计其数。

  1986年,70岁的胡佩兰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退休后,坚持在社区坐诊20多年,每周一至周六,风雨无阻。

  胡大一对母亲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工作敬业、拼命。

  唐利平是胡佩兰的学生,跟随胡佩兰学习20多年。一提起胡佩兰,她连声夸赞:“胡老师的习惯是每天无论看到多晚,都要坚持给患者看完,才提自己休息的事儿。正常每天接诊患者20多个,下午1点左右下班是常有的事。”

  “我们一家三代都是胡大夫的追随者。”73岁的患者张秀说,胡佩兰不仅医术好,看病仔细,同时开的药一直是经济实惠,很少有超过一百元的。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要做个好医生,让穷人能看得起病。”这是胡佩兰一直坚持的信念。

  而她的这种理念和行为,也在潜移默化之间深深地影响着胡大一。

  【趣闻】 由于笔误,“胡大一”名字诞生了

  胡大一成名后,很多人都曾问胡佩兰,当初为他取名“大一”,是不是期盼他成为一名“大医”? “完全是阴差阳错。”说起这个话题,胡佩兰笑了起来。

  1946年7月,时年30岁的胡佩兰生下了自己的大儿子。和天下所有母亲一样,胡佩兰期盼儿子将来能出人头地。最终,和丈夫商量后,为儿子取名“天一”,“天下第一嘛,希望他出类拔萃”。同时,因为胡佩兰娘家没有儿子,经过丈夫同意,大儿子跟随母姓。

  只是,令胡佩兰没想到的是,儿子上学后,在写自己的名字时,少写了一画。久而久之,老师和同学都以为他叫胡大一。于是,“胡大一”这个名字诞生了。

  1965年高考,胡大一以“河南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医科大学)。

  在大学期间和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头几年,胡大一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农村基层和各种巡回医疗队中度过。医疗队去的地方都是偏远地区,胡大一最远曾到过西藏阿里。

  此后,胡大一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后来成为中国心血管界的顶级专家,担任国内外多家学术团体主任委员和专业杂志主编、副主编、编委,获各类褒奖三十余项。

  “我觉得人生中,很多时候,不是爱一行干一行,而是干一行爱一行。”面对大河报记者,胡大一坦言当年高考报考医学,并不是出于喜爱,而是由于家庭出身,可选择面比较受限。

  【传承】儿子送医到基层 母亲无保留支持

  目前,已经退休的胡大一,被返聘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和睦家医院出诊。除此以外,他更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积极推动医学公益和志愿者服务。

  2003年,看到基层众多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得不到救治,他发起成立“胡大一爱心工程”对我国贫困地区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救助。2007年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支持下,成立“中国红十字会爱心工程—胡大一志愿服务队”。之后,这个爱心队伍日益壮大,服务内容也一步步扩展。2011年,成立“大医博爱志愿者服务总队”。坚持走西部、走基层,下农村,进社区,上高原,进军营。为百姓讲健康,传播科学健康知识;就近就地治疗,降低医疗费用;培养基层医生,留下不走医疗队。

  截至目前,该服务队已经组织开展大型爱心义诊和健康讲座200余场次,在24个省96家医院组织筛查近20万人次,指导和开展手术6000余例,资助爱心基金、医疗器材价值近3000万元。

  对于儿子做的这些事情,胡佩兰最早是从胡大一一个同事口中得知的。

  “挺好的呀,老百姓就需要这。”对于儿子的这种公益行动,胡佩兰的称赞毫无保留。

  2013年12月18日至20日,胡大一带领着几名专家,回到了河南,开始“大医博爱基层行”。三天的时间内,他们马不停蹄,到了郑州、驻马店、郏县、洛阳四个地方,为基层医生进行免费培训、组织“健康城市”研讨、开展义诊等。这样的行程,其实也是他20多年来的缩影。

  每个月,除了坐诊外,他像一个“空中飞人”,在全国众多偏远地区留下足迹,为的是帮助基层医生提高技术,进而推进中国的“大健康”。

  【愿望】母亲愿干到100岁

  儿子力推“健康中国”

  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长,胡大一曾多次力邀她去北京同住。但胡佩兰都拒绝了,理由是:“这么大年纪,北京的工作不好找,不去。”

  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理由,绝非胡佩兰的玩笑话。在记者的采访中,她也多次表示:“老人就业不容易,要守住阵地。人活着总得有点儿用处,否则多没意思啊。”

  作为同行,胡大一对母亲的这种坚持,更多的是理解。2013年4月2日,胡大一专门为老妈发了一条微博,微博中说:“老妈97岁生日,我回郑州看望。老妈现在仍坚持每天上午出诊……她看每个患者,不但要问诊记录,还要站起来为患者做妇科检查,会更劳累、辛苦。我想,她可能是目前坚持上班最年长的医生……”言语中满是心疼和敬佩。

  除了坚持出诊,母亲还干了件让他十分钦佩和自豪的事儿。

  2000年,听说共青团郑州市委正在召集志愿者,胡佩兰两次打电话“软磨硬泡”,最终成为郑州市年龄最大的志愿者。

  自2005年起,胡佩兰把退休金和坐诊收入积攒起来,捐建“希望书屋”,每个月准时捐款800元。至今已捐款7万多元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老人的目标是,坐诊到100岁,到时候捐够10万元。

  “以前知道她当志愿者,但不知道具体是做什么的。”2014年1月1日,在电话中,胡大一告诉大河报记者,他也是前两年才知道,母亲一直在捐建“希望书屋”。

  今年元旦,胡大一从北京给母亲打来电话,寒暄过后,胡佩兰让儿子帮忙列一些农业科技方面的书名。“估计是打算给农村捐建这方面的书屋。”

  母亲的公益行动,也让胡大一更加执着于自己的医学公益事业。他说,2014年和之前一样,他要做四件事:讲健康、做预防、走基层、扶民营。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