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论担当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王韶兴

理论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发挥价值导向作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论修为与理论担当,是一个由“根本目的” “首要前提” 和“实践机制”等内容构成的价值认知体系和实践推进机制。
“根本目的”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明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观察时代、解析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道义性为牵引,以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为载体,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指向,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追求,不断开辟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论担当的价值指向。
“首要前提”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历史逻辑;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在中国充分验证的实践逻辑,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论担当的根据所在。
“实践机制”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切实把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发展的“现实逻辑”中提炼出“时代性课题”,进而在对“时代性课题”的解答中形成“理论问题”;经由“理论问题”学术化转换、学理化分析、学说化凝练和学科化呈现,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高度统一,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论担当的实践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