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方舱再见,愿不再相见!武汉再见,我们还会再见!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发布时间:2020-03-13 10:07:58 发布来源: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

这是一场并不伤感的告别,从3月1日开始,一家家方舱医院休舱的消息不断传来,10日,最后一家方舱医院也休舱了!方舱医院,这一在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的特殊医院,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

对于各地前来支援的白衣战士来说,随着一名名患者出院,他们也即将完成任务。突发的疫情,让他们与武汉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他们也许下了心愿,下次一定要再来武汉,好好地看看这里的美景,尝一尝这里的美食!

婆婆,等您100岁生日时,我们来武汉为您祝寿

3月9日 小雨

讲述者:陈客宏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肾内科副主任医师

援助地点:武汉泰康同济医院

3月5日,夜里,填了第一例患者死亡证明书,一位80岁的老大爷走了,心情很沉重,无奈和悲伤都有。

病人患“肺心病”(肺源性心脏病,是支气管、肺组织或肺动脉血管病变导致肺动脉高压引起的一种心脏病)多年,本属于高危人群,加之感染新冠肺炎,十天前住进ICU,虽几经救治,但情况不妙,我们非常担心,随时关注着他的各项生命体征参数,希望患者能挺过去。可没想到,老大爷突然病情加重,引起多器官衰竭。

“嘀嘀嘀、嘀嘀嘀……”监护仪器不停叫嚣,我同战友轮番和死神战斗,个个喘着粗气、浑身大汗,还是没能把病人拽回来,非常可惜。早上交班,大家都没怎么说话,蒋东坡主任看出我们情绪低落,给大家打气,“我们都想让每一位患者治愈康复,但这是场硬仗,难免受挫,大家要振作起来,不能认怂,继续前进,转危为安的病人就是我们胜利的曙光。”

的确,生命所系、健康所托,尽己所能,以立吾身。我主管的一位95岁婆婆,是ICU年龄最大的患者,进来时,双肺弥漫性病变,并伴有严重的低血钾症,需要高流量给氧,为了早点观察她的病情变化,每天我凌晨5点半准时起床,6点坐车到医院,查看各项指标,及时调整医嘱。

但婆婆特别不喜欢吸氧面罩,总爱取下,导致血氧饱和度时常在80%左右徘徊(正常人是100%,低于90%属于呼吸衰竭),这也让我和战友每天要轮流盯着她,血氧饱和度一旦下降到90%,就会跑到床边提醒,“婆婆,您要听话,带上面罩吸氧,这样您才能快点好起来,转到普通病房去康复……”婆婆有些迷茫,看看我们,努力点点头,又戴上了面罩。

终于度过最危险的日子,奶奶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经重新复查,CT显示右肺炎症有所减退,病情得到控制,明天可以转入普通病房,这也让我们看到了曙光,拉着她手说,等她过100岁生日的时候,我们再来武汉,给您贺寿。那将是人生最美妙的事情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个多月前留学归来,没和母亲相见,就急赴武汉,“我爱中国”的分量愈来愈重,深入我感、我情、我心。二十几天里,见证了武汉从风雪交加到春光初现,我坚信,阴霾总会散去,胜利就在前方。

陈客宏与妻书。

患者出院,方舱关门,胜利指日可待

3月9日 小雨

讲述者:戴彦君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专业护师

援助地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

爷爷奶奶、爸妈、弟弟:

今天是我来到武汉第30天,我在武汉一切安好。很荣幸能参与到战疫一线上来,这将是我一生的财富。

儿行千里母担忧。我知道身在武汉的我让你们增添了一份牵挂。就像每次和你们视频,奶奶都能迅速准确地说出我到武汉的天数,我知道您们都在数着手指头过日子。尤其是妈妈,您在我各种平台上每次的留言,甚至我的每个回复您都点赞,不知道您在见不到我的时候看了多少遍我的动态。每次频道中出现白衣天使的画面的时候,爸爸和爷爷都会迅速就位观看,我的加入让你们更加关注前线的动态。你们嘱咐我好好吃饭,做好防护,时刻不能松懈,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救治病人。我时刻谨记心头。请您们放心,我一定好好照顾自己,早日平安健康地回到您们身边。

这里的领导与小伙伴也特别友好。我们每次进入病区都会有同事甚至我们领导帮着检查是否防护到位,工作生活我们都相互帮助。这些小伙伴都特别优秀,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发光点,我学会了很多,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也收获了特别多的东西。

我们在这里的工作除了穿防护服比较笨重外,其他的事情都充满了爱。这里的患者大都是爷爷奶奶的年纪,我们给患者理发剪指甲刮胡子;我们给患者带来了自己的零食,我们陪他们聊天,鼓励他们;我们和患者就如亲人般相处,患者也特别的感恩与配合。他们也都是英雄,一直在与病魔做斗争,他们勇敢,学历高,有素质,配合我们治疗,而且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惊喜,给我们唱歌,写表扬信,而且要求和我们合影,邀请我们去家里玩。越来越多的患者出院,越来越多的方舱关门,相信胜利指日可待。

同在工作岗位的爸妈弟弟,您们也要做好防护,也请您们照顾好爷爷奶奶,一家人整整齐齐地等我回家。

夜再黑,终抵不过我们的光亮,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着,相信在我和小伙伴的努力下,这一天很快就会来临。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此次疫情,让我与她结下不解之缘,等疫情结束,咱们全家一起来武汉看看她的美景,品尝一下这里的美食,讲一讲这里发生的有趣的故事,这也是我人生中美好宝贵的记忆。

让我们一起努力,爱你们。

她为即将出院的新冠肺炎糖尿病人写下生活“小贴士”

3月8日,雨

讲述者:陆熠 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主管护师

援助地点:武汉市第一医院

来到武汉已经两周多了,在经历了第一周的磨合与适应后,现在工作流程越来越顺利,心态也越来越稳定。

很多新冠肺炎患者会有各种慢性基础疾病,我所在的病区就有几位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新冠肺炎的同时,我们内分泌科的荆亚莉医生也在帮助患者制定血糖监测方案,随时调整胰岛素的剂量。

今天就有一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符合出院标准即将出院,听他的责任护士说,这位患者以前没有打过胰岛素,了解到患者今日早餐后血糖16.7mmol/L,出于内分泌专科护士的敏感性,以及多年来与糖尿病患者的接触,我内心有些许担忧,决定再去了解下这位患者的情况。

刚聊了两句,我就发现这位患者之前并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也是这次罹患新冠肺炎入院检查后才发现的,我顿时觉得非常有必要向他介绍一些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这位患者今年四十多岁,从事餐饮行业,平时饭量较大,吃得也很油腻,对于自己的血糖水平没有正确的认识,于是我先从血糖控制目标开始讲,之后重点讲饮食,最后又介绍了一下糖尿病的并发症。

由于时间比较紧,而且穿着防护服戴着两层口罩说话又很费劲,于是我拿来纸和笔把重点给他写下来。

对于初发的糖尿病患者而言,不能指望一次的沟通就能让患者掌握所有知识,我跟他说,等疫情过去了,一定要去医院的内分泌科好好治疗糖尿病。

等我把医嘱处理完,一抬头发现开始发午餐了。我再次去患者房间,和责任护士商量这次让他自己注射餐前胰岛素。

在我们的提醒下,患者基本能完成操作。我接触过许多糖尿病患者,即便是一些有经验的老糖友,注射胰岛素都有不规范的情况,何况是这种初发患者。若是在我们内分泌科,我们有制作好的图文并茂的指导手册发给患者,但是在这里,我只能抓紧时间将重点内容写给患者,出院后如果忘记了,还有这张纸能提醒他。

患者拿到这张纸一直对我说,“太好了,谢谢”。

他的新冠肺炎虽然治好了,但是糖尿病将伴随他后面的日子,能在当下发挥自己专业特长,也增加了我的小小成就感。

爱,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

3月5日晴

讲述者:张晶 广东省中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急诊科护士

援助地点:武汉雷神山医院

今天是我援助武汉的第18天。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也是“全国学雷锋纪念日”,还记得去年此时,我参加了医院组织的公益科普活动——在广州地铁站给市民科普急救知识。时间一晃而过,今天的我身在武汉抗疫前线,同样践行着“雷锋精神”。在前往雷神山医院的路上,战友们一路唱着欢快的歌曲,一边聊着今天病区的情况,乐观积极的他们在暖阳下显得尤为可爱。

交接班后,我和护理组长郑万丰来到32床老奶奶的床边进行护理查房。老奶奶因脑梗留下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刚入院时病情较重,经医疗队的精心治疗和照护,她的病情不断好转。在我们的协助下,她还能自主进行侧身等简单动作,真让人高兴!

随着老奶奶精神状态的好转,她开始和我们分享她的故事,一口让我们似懂非懂的湖北方言,传递出的是老奶奶对我们的信任和依赖。我也尝试着学湖北方言和老奶奶沟通。聊天中,我感受到了老奶奶复杂的心情,有对疾病的恐惧,有对家人的思念,还有对我们医护人员的感谢。说到动情处,老奶奶更是两眼含泪。为了缓解气氛,我用广州话说:“奶奶,您识唔识听广东话啊?”看着老奶奶一脸疑惑的样子,我笑着解释:“这是我们的家乡话,刚刚是在问您会不会听广东话。”

恍然大悟的奶奶乐呵呵地笑起来。看着老奶奶灿烂的笑脸,这种感觉真好。

特殊时期,为减少隔离病房内患者因长期处于封闭空间产生焦虑等情绪,我们会适当安排“户外”活动。当我一一打开患者病房通道的房门,一道道阳光照射进来,顿时房间变得敞亮温暖。当阳光洒在老奶奶的身上时,她开心地笑起来,像个孩子似的。为了缓解老奶奶对亲人的思念,我用工作手机添加了她儿子的微信。当微信视频接通后,看到家人的瞬间,老奶奶激动地流泪了。

此时无声胜有声。爱,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