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孔新峰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坚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关键靠社区。”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挑战。面对灾难,党和国家充分发挥制度与治理体系优势,动员组织全国之力,进行着一场可歌可泣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疫情防控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打赢这场艰苦卓绝的阻击战既要靠在“前线”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也要靠切断疫情传播渠道的社区。社区是社会治理体系的“末梢”,这个环节对切断病毒传播渠道、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坚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关键靠社区。
毋庸讳言,疫情暴露出当前治理体系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其中基层尤其是社区治理能力不足尤为凸显。时代洪流中的一粒尘埃,压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疫情折射出复杂多维的中国镜像,举凡社会支持网络的局部欠缺、社会资本积淀的区域失衡、“原子化的个人”的重新浮现等等,莫不是在灾难面前暴露出的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短板”。越处在社会经济弱势地位,越缺乏对灾难的抗风险能力。而让治理体系的“末梢”更有温度,理当是社会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让治理体系的“末梢”更有温度,是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的客观要求。我国将“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并举,其实正是为了切实提升“好制度”的“执行力”。“战疫”的胜利,有赖于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赖于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加强社区防控措施落实,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
让治理体系的“末梢”更有温度,也是社会治理价值的彰显。社会治理的对象不仅是社会整体,更是一个个鲜活而真实的个体;甚至社会治理的理想境界,乃是“明明德于天下”,使每一个个体都彰显其道德与治理上的主体性。疫情防控中社会治理的价值目标,突出体现在“以百姓心为心”的“感而遂通”,体现在“各得分愿”“皆得其宜”的“絜矩之道”,真正让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战疫”故事必须呈现“人民战争”的人民价值属性,呈现出其应有的温度和质感。在推进“社会再组织化”时,我们更应着力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等重要论述,不断完善对社会弱势阶层的关怀,提升治理“末梢”的温度与活力。既要立足当前,更要放眼长远,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必须使结构性与功能性的社会领域进一步挺立,以发育发展健全的社会协同解决日渐凸显和日趋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
多难兴邦,但前提是要反思灾难。同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我们不应丢弃对自然与社会规律的敬畏,不应丢弃痛定思痛的珍贵契机。只有善于从灾难中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中总结经验教训,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才能使改革发展成果和全民“战疫”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孔新峰)(编辑统筹:钟超;海报设计:周艺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