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数学启蒙活动在社区活动室展开。活动以扑克牌为教具,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带领一群7岁小朋友走进数学世界,在玩中学、学中悟,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可感,成功激发了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与探索欲。
活动伊始,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成员张睿轩老师并未直接讲解数学公式或运算规则,而是拿出一副色彩鲜艳的扑克牌,以 “认识数字朋友” 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观察牌面上的数字、花色和图案。“小朋友们看,这张红桃5上面有几个红桃呀?”“方块10和梅花10,它们的数字一样,花色却不同,就像穿着不同衣服的双胞胎呢!” 简单的提问和形象的比喻,瞬间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大家纷纷举起小手,主动参与到数字识别与计数的互动中。
随后,一系列结合扑克牌设计的小游戏轮番登场。在 “凑10大挑战” 中,老师任意抽出一张牌,孩子们要快速从自己手中的牌里找出能与之相加得10的牌,反应最快的小朋友能获得小贴纸奖励。这个游戏不仅让孩子们熟练掌握了10以内的加法,还锻炼了反应能力。而 “比大小排排队” 环节,则通过让孩子们比较手中牌的数字大小并按顺序排列,潜移默化地理解了数字的顺序性和相对性。7岁的帅帅在游戏结束后兴奋地说:“原来扑克牌这么好玩,比课本上的数字有意思多啦!”
活动中,志愿者老师始终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将数学中的数感培养、逻辑思维、空间想象等核心素养融入游戏设计。比如用扑克牌搭建 “数字城堡”,让孩子们在堆叠过程中感知形状与结构;通过分发扑克牌练习平均分,理解 “等分” 的概念。这种将抽象数学知识具象化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打破了对数学的畏惧感,逐渐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充满无穷魅力。此次扑克牌趣味数学教学活动,为低龄儿童数学启蒙提供了新的思路。它证明了数学教育并非枯燥的计算训练,而是可以通过贴近生活的教具和互动性强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的趣味与实用价值。

此次活动,让“玩中学数学”的理念真正落地,助力更多孩子建立对数学的积极认知,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队员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需结合儿童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这与护理专业中 “以人为本” 的服务理念高度契合,也使大家将课堂所学的沟通技巧、共情能力转化为具象的教学实践。同时,活动中与社区、家庭的联动,也让队员们深刻理解到志愿服务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资源的链接与社会价值的创造,为团队未来开展更具针对性、更富影响力的公益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