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浪潮正劲,盐碱地治理是农业绿色转型关键。近日,山东大学澳国立联合理学院齐鲁碱土新农探研队踏入东营黄河三角洲农高区。这片由黄河泥沙淤积的“年轻土地”盐碱问题突出,却也藏着生态与农业革新潜力。实践队肩负使命,深入探索盐碱地变良田、创效益的密码。
对话科研先锋:解析滨海盐碱地治理的东营方案
抵达东营黄河三角洲农高区后,实践队第一时间与农高区科研团队展开座谈。研究人员介绍,作为黄河入海口所在地,特殊的成陆过程和海水浸润,使得这片土地盐碱化程度极高,土壤板结、肥力匮乏,曾长期被视为农业生产的“禁区”。

在与科研人员的交流中,团队了解到东营农高区独创的“一核三类五策”基本策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针对滨海盐碱地类型划分滨海潮滩盐土、滨海盐化潮土、滨海沼泽盐土三类治理对象,因地制宜实施“排盐降碱、培肥改土、节水灌溉、耐盐品种选育、智慧管理”五大策略。“我们通过暗管排盐系统构建地下排水网络,将盐分排出土壤;利用生物炭、微生物菌剂等改良材料,逐步恢复土壤活力。”科研人员指着实验数据介绍道,“这些策略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经过多年田间试验打磨出的‘组合拳’。”如今,示范区内土壤含盐量从3%降至0.3%以下,曾经寸草不生的盐碱滩,已逐步变为适合多种作物生长的沃土。
探访种业基地:解密“以种适地”的现代育种体系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走进农高区“以种适地”盐碱地现代种业三级育种体系核心示范区。工作人员介绍,农高区立足“以种适地”理念,构建起“种质资源库—育种研发中心—试验示范基地”三级联动体系。

走进种质资源库,零下18℃的低温冷库中,整齐排列着来自全球的3万余份耐盐碱种质资源。“这些都是我们的‘育种宝藏’,通过筛选、杂交、基因编辑等技术,培育适应本土环境的‘超级品种’。”工作人员展示着新培育的耐盐小麦品种,“这个品种不仅耐盐碱性强,亩产还比传统品种有了很大提高。”在育种研发中心,团队近距离观察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应用;试验示范基地里,耐盐水稻、盐地碱蓬、藜麦等特色作物长势喜人,形成了从种质创新到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
深入田间地头:感受盐碱地治理的生动实践
最后,实践队跟随工作人员深入盐碱地实地考察。行走在曾经的盐碱荒地上,目之所及已被成片的绿色覆盖,智能灌溉系统正精准控制水量,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和养分变化。工作人员介绍:“我们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智能管理,既节约资源又提高效率。”

实践队员还发现,农高区探索“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打造盐碱地生态观光带,让治理成果转化为经济价值。从治理技术到产业发展,从生态修复到民生改善,黄河三角洲农高区用实践诠释着盐碱地治理的东营智慧。
从寸草不生的盐碱荒原到生机勃勃的希望田野,东营黄河三角洲农高区的实践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其“科技赋能、以种适地、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更为黄河流域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齐鲁碱土新农探研队将持续深耕盐碱地治理领域,以青年之力为农业绿色转型和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