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科学报济南8月18日电(记者 张清俐)8月3日,“礼俗传统与中国社会建构”论坛暨《田野中国·当代民俗学术文库》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行。与会学者从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等不同学科视角,探讨了中国社会中的礼俗传统及其运行机制。
中国民俗学从诞生之初就将与传统之“礼”相对的“俗”作为研究对象。山东大学教授刘铁梁认为,民俗学的研究价值在于,弥补了以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对广大人民群众及其日常生活的忽略。中国民俗学学者应扎根中国乡土社会,多与老百姓“打交道”,尊重文化主体,从民间语汇与智慧中重塑民俗学理论,以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思考完整的中国文化形态。
近年来,学界发起了关于礼俗互动话题的讨论,试图重新发现礼与俗的关系及其在中国社会中的运行机制。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张士闪认为,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系统中,“礼俗互动”奠定了国家政治设计与地方社会运行的基础,并在“五四”以来有所延续。礼俗互动的核心要义,是借助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将国家政治与民间“微观政治”贯通起来,保障社会机制内部的脉络畅通。因此,民俗学学者可以立足田野,放眼古今,“在礼俗互动中理解中国”。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表示,以礼俗互动来理解中国社会,提供了兼顾结构与过程的分析方法,循此路径可以推进中国文明史的叙事模式研究。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王晓葵认为,在社会已经发生深刻变革的当代,“在田野中理解中国”之“田野”,不仅包括乡村,也包括城市。在田野中,当某种文化要素发生变化或者转移时,可能会产生新的生活形态。每一个村落的地域性研究都应该和宏大的叙事目标相结合。大量的田野调查,可以反映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可能性,为我们理解现代中国提供更多启发。
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徐赣丽看来,礼俗互动基于中国社会的底色。随着社会的变革,民俗的概念也在不断重建。未来的民俗学田野研究应该更具时代性,不仅关注仪式化事象,还需要看到一种日常的礼与俗,观察特定时期地方社会中传统与现代等多元素的交融样态,并从中理解民众的生存需要与生活智慧。
从老一辈学人起,创建中国民俗学派就成为众多中国民俗学者的愿景。刘铁梁认为,立足以民俗学为本位的传统,立足田野调查,以跨学科视野构建民俗文化学,是中国民俗学派形成的必由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施爱东认为,在田野研究中,围绕对各类主体关系的理解,中国民俗学者正试图开拓新的研究范式、涉足新的领域。
论坛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与齐鲁书社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