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2日,第十二届中国语言经济学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山东威海举行。与会学者认为,语言文字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亟须深入挖掘语言经济价值,提升其服务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能力。
语言经济价值不断凸显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刘朋建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取得一系列成就。语言文字依法治理水平明显提升,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语言文字传承发展成果丰硕,语言文字交流合作日益深化。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面临新形势,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前所未有地延展了语言文字的功能和价值,为语言文字事业带来机遇和挑战。在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仍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战略任务是提升中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发展国际中文教育,提高中文承载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语言产业可为一系列新经济与新业态赋能。”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艳认为,语言产品具有经济、文化、社会价值,语言的生产力属性通过语言产业得到集中体现。一方面,通过提升国民语言能力、优化城市语言环境,促进使用不同语言的群体之间的经贸活动、降低经济活动中的沟通成本,间接产生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在由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构成的新动能中,以新经济为特征的语言产业为壮大新动能贡献力量。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提到,语言数据是信息时代的生产要素,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可以利用计算机使语言数据的加工学习更具知识性与智能化。随着语言智能的发展,语言将为人类和机器共同享有。在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的信息化时代,语言产业特别是语言数据产业的经济能量将大幅提升。
无论是在国家战略层面,还是民众社会生活层面,语言的重要性都不容忽视。山东大学语言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卫国表示,应充分重视语言与健康治理的关系,发挥语言政策和规划在健康治理中的作用。广西民族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刘金林认为,推广普通话对于助力脱贫攻坚具有重要作用。
发挥语言经济学优势
在信息化技术与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语言经济学的优势也在不断凸显。山东大学教授黄少安表示,作为新兴学科,语言经济学使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语言本身的演变、人们的语言行为及其经济影响、语言经济及其发展等,本质上属于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但同时与语言学联系紧密。语言经济学不仅具有理论研究价值,而且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我国语言经济学发展迅速,既为经济学开辟了新领域,也为语言学打开了新窗户。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提到,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语言经济学已经形成相对规范的理论基础和成熟的研究方法。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将语言作为自变量,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探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语言变量对社会资本、国际贸易、劳动力、个人收入、社会公平等经济后果的传导机制;二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语言本身,揭示语言的发生、发展或消亡的规律。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胡家勇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阶段,更应重视语言的现实功能与价值。语言经济学研究未来不仅要关注国家地区之间话语权对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作用,分析话语权与经济科技军事的关系及其作用的深层机制与规律;还要关注语言与信息的关系,为人们的语言交流与信息流通营造真实的信息环境。
杨丹建议,未来应做好语言的保护与整理工作,开展针对语言本体的研究。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拓展语言定义的外延,将网络语言、编程语言等新兴语言都纳入语言经济学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宽细分不同地域、行业、产业的语言,深入研究各类语言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丰富语言经济学研究的维度,注重创新的理论研究和扎实的实证研究相结合,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对语言的反作用。通过跨学科深层融合,研究语言在多因素的函数关系中的影响机制。
会议由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经济学动态》杂志社、山东大学语言经济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记者 张清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