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致敬劳动者|“武松”李利平:遏制“水老虎” 擒拿“下山虎”

发布时间:2024-05-05 15:56:10 发布来源:中国山东网 作者:

中国山东网·新感知5月4日讯 “上山量山伴日月,入地测地斗水灾,唯有蜡炬多壮志,敢叫隧道换新天。”这首言语铿锵的小诗,是李利平的人生格言。

李利平,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地下工程灾害防控与智能建造专家,轨道交通隧道机器人建造技术开拓者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隧道建设规模和难度最大的国家,突水突泥和垮塌灾害被称为隧道工程建设中的“水老虎”和“下山虎”,遏制“水老虎”、擒拿“下山虎”是隧道安全建造面临的两大“卡脖子”难题。李利平作为我国地下工程灾害防控专家,就是专打“老虎”的“武松”。

自2009年始,李利平就开始了他的“打虎之路”。围绕隧道突水突泥和垮塌控制难题,他长期坚守湖北、重庆、四川等艰难山区工程建设一线,服务20余个省市上百条国家重难点隧道工程,在地下工程灾害防治领域起到了重要引领示范作用。

立足突破突水突泥的机理和计算方法,他科学掌握“水老虎”秉性,自主研发的HazE灾变分析软件打破了国际封锁,入选2023年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通过大量科学实验和工程测试,发明了光纤微震突水专用监测仪,形成了专治“水老虎”的监测预警方法和风险调控机制,“全过程模拟与监测预警技术”成为高风险隧道指导性方法,为艰险山区高风险隧道安全建设保驾护航。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钱七虎院士评价“突水突泥灾害预警技术是中国地下工程领域近年来的重大成就”。

他和团队成员扎根戈壁滩深处,克服高温40℃、低温-30℃的艰苦恶劣环境,以戈壁滩搓板路月均磨损2条车胎的高强度持续攻关下,发现了专克“下山虎”的有效预警信息源,形成了灾害监测预警方法和锚固智能设计技术,实现了垮塌防控智能化转型,攻克了世界最大规模双向八车道隧道群垮塌灾害防控难题。国际著名数学力学家、DDA方法创始人石根华先生评价这项技术“锁定块体、提高安全”。

2017年起,李利平致力于泉域地铁安全建造和保泉技术研究,走遍了济南地铁每个角落,探究泉水成因。经过长期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与山东轨道交通研究院深度融合,先后成功研发了盾构搭载地质预报、地层感知、气体检测、滚刀监测和同步注浆检测系统智能装备,相当于为盾构机装上“眼睛-地层透视,耳朵-听声辨位,鼻子-嗅气闻险,神经-灵敏触觉,体检器-精准号脉”。在施工中能探明地质、闻气嗅险,全力保障地铁与泉水和谐共生。“五官一脑”高端智能盾构装备整体搭载到“智慧一号”盾构机(世界首台),成为盾构隧道智能建造“利器”。

随着CZ铁路、滇中引水等一批世界级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多的隧道处在极端地质条件和极端建造环境下,传统劳动密集型的装备已难以适应,机器代人成为隧道安全建造的必然发展趋势。为破解CZ铁路少人化、无人化施工难题,李利平又率队进驻康定隧道横洞施工现场,克服高原高寒反应,坚持极端环境下测试机器人性能千余组,掌握了关键支撑数据。相继成功研发了勘察测量机器人、地质预报机器人等系列高端装备,形成了钻爆法隧道机器人施工装备技术体系,推动了极端环境隧道辅助工序由少人化乃至无人化跨越发展。同时,以临滕高速为例,致力打造了公路领域首个隧道智能建造样板工程—“山东智隧”。

群雁高飞头雁领,李利平充分发挥头雁效应,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从“课堂”到“人生讲堂”,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思维。他指导学生获“互联网+”“挑战杯”等双创竞赛奖励80余项和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从“实验室”到“施工现场”,他引领青年教师实践擘画成长。他面对艰巨繁重的工程难题,深度扎根国家新基建。他栉风沐雨,带领青年教师团队打造地下工程智能建造产教融合的“山大范式”。

面向国家重大急需,李利平扎根一线工程,勇做地下工程安全建设的守卫者,为服务祖国重大工程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中国山东网记者张敏敏报道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