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院长李利平——

地下工程领域的“打虎武松”

发布时间:2024-05-05 15:45:06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院长,这是项目启动会的最新筹备材料,您看下。”“院长,这是项目办公室和5家课题承担单位发过来的实施方案和汇报材料,我们整理好了。”5月3日,山东大学创新大厦905会议室,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院长李利平正带领团队,为3天后召开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交通基础设施”重点专项“超长海底隧道智能建造技术”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作准备。
  李利平介绍,该项目旨在解决超长海底隧道科学设计、安全施工和高效建造的基础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难题,构建超长海底隧道智能建造技术体系,全面提升我国海底隧道建造技术水平。
  地下工程灾害防控与智能建造,是李利平的专业特长,他也因此被业界称为“打虎武松”。原来,在隧道建造中,突水突泥和垮塌灾害分别被称为“水老虎”和“下山虎”。遏制“水老虎”、擒拿“下山虎”,是隧道安全建造面临的两大难题,李利平历时15年,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打虎”本领。
  “打虎”15年,心得是什么?李利平说,首先要全面认识“老虎”,然后找准“打虎”关键,“要有勇有谋,胆大心细。”
  “打虎”先吃苦。李利平和团队成员扎根戈壁滩深处,克服艰苦恶劣环境,以戈壁滩搓板路月均磨损2条车胎的高强度持续攻关,发现了专克“下山虎”的有效预警信息源,形成了灾害监测预警方法和锚固智能设计技术,实现了垮塌防控智能化转型,解决了世界最大规模双向八车道隧道群垮塌灾害防控难题。
  “打虎”要大胆。李利平立足突破突水突泥的机理和计算方法,科学掌握“水老虎”秉性,自主研发的HazE灾变分析软件为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相关科研与技术人员提供有效分析、预测及评价,在规划工程建设、指导灾害防控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大量科学实验和工程测试,他发明了光纤微震突水专用监测仪,形成了专治“水老虎”的监测方法和预警技术,并在汕头湾海底隧道、四川泸石大岗山隧道等工程中得以应用,成功规避了重大突水突泥灾害的发生,实现了有效主动防控。
  如今,随着大量隧道工程修建难度的提高,以及隧道健康体检和修复任务繁重,机器代人势在必行。为掌握机器人关键支撑数据,在川藏铁路上,李利平率队进驻高海拔的康定隧道横洞施工现场,坚持极端环境下测试机器人性能千余组,成功研发出勘察测量机器人、掌子面地质预报机器人、轨交隧道运营期结构表观检测机器人和内部检测机器人等,这些机器人已在济南万里黄河第一隧(穿黄隧道)、朔黄重载铁路以及南京地铁等众多重大工程中“工作”。
  为让更多青年学生习得“打虎”技能,李利平鼓励学生敢于尝试、突破常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工程难题攻关。他指导的学生获得“互联网+”“挑战杯”等双创竞赛奖励80余项和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