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则邾国故城遗址取得重大发现的消息,引发热议。说起邾国故城遗址,在国内外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有很高的知名度,让这处遗址闻名于世的正是山东大学考古团队。邾国故城遗址位于邹鲁文化核心区,处在我国从东周时代诸侯并立走向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关键时期,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珍贵缩影。让我们从邾国故城遗址的考古故事说起,一窥这恢弘的历史转折时期,近距离感受山东大学考古学专业的魅力和实力,期待更多破解邾国文化密码的成果问世。
邾国故城的前世今生
邾是西周册封的诸侯国之一,与鲁国南北紧邻,两国分别是孟子和孔子的诞生地。传说中有个人物叫陆终,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娶鬼方氏妹为妻并生下六个儿子,繁衍出许多姓氏,每个姓氏都是一个国家,陆终的第五子曹姓的始祖曹安便是邾国的先祖。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曹安被封在曹官。但在周朝建立前,其子孙已经失去封地。周武王灭商后,鉴于曹安当年的功劳,便将他的后裔曹挟封在邾(今山东省邹城市境内),因此曹挟又称邾挟。
春秋初期,鲁国为东方强国,不断侵袭周边小国。邾国因为长期受到鲁国压迫,后来一度投靠晋国以求庇护。至鲁穆公在位时,邾国改称邹国,降为附庸。虽然身为鲁国的附庸国,但邾国却并不甘心于受人欺凌、压制的命运,只要有机会便起兵反抗宗主国,以争取独立自主的地位。然而,与鲁交战也给邾国带来灭顶之灾,约在公元前643年左右,邾国被鲁国“肢解”为三个更小的国家:邾国、小邾国、滥国,此后再无力进行反抗。最终,滥国在公元前521年被鲁国吞并,而邾国、小邾国则在公元前261—256年间被楚国灭掉。
邾国灭亡后,故城并没有土崩瓦解,而是在其后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盛景继续。直到北齐年间,从邾国演变而来的邹县治所由峄山之阳迁至岗山之阳,延续了1100多年的故城才逐渐荒废、没落,成为纪王城——一个叫“城”的村子。
邾国故城遗址现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南10公里的峄山镇峄山南麓纪王城村周围。城址平面近似长方形,面积约6平方公里。
2014年,以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契机,该遗址的专项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正式纳入工作日程,山大考古系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承担了为期12年的该遗址的田野考古项目,包括制定考古计划书和进行具体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等工作。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山大考古团队按照考古计划书的内容,在2015年春天正式启动了这个项目,开始对遗址进行第一次正式的考古发掘。到现在已经进行7次发掘、3次重点勘探和1次区域系统调查,累计发掘面积近6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