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用党的创新理论培育时代新人

发布时间:2023-04-07 14:42:42 发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牢牢把握青年学生这个关键群体,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3月26日,在暨南大学举办的“用党的创新理论培育时代新人”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聚焦“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这一主题,围绕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进行深入探讨。

  党的理论创新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理论创新的核心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认为,进行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系统化、学理化、学科化的阐释,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创新党的理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进而用心、用力、用情做好新时代铸魂育人工作。

  “中国共产党百年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是百年历史的主流和本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史也是中华民族生存状态的变迁史。”南方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王德军认为,认识近代以来中国人生存状态的改变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内涵、坚定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利生表示,历史和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才有更加光明的未来。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进平认为,“两个结合”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趋于成熟的标志,突出了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对党的理论创新具有指导意义。我们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具体实际中的现实问题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魏传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指向差异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可以把“中国化”理解为“具体化”,即“中国化”是将科学社会主义由原理、原则转化为中国革命具体方针、政策的认识过程。“时代化”主要是以“世纪化”命名的理论创新,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1世纪马克思主义”肩负着“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的历史使命。

  党的理论武装与青年工作同行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万美容认为,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背景下,除了要高度重视、有效完成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的工作外,还要重视方法的科学运用。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继承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武装青年的成功经验,创新新时代理论武装青年的有效途径和有效方法,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凝心聚魂。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贵表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要论断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现实依据,要真正领悟“两个行”的深刻意蕴,必须结合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历史性成就和经验,从新时代视域中弄清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何能“行”、为何能实现“行”等基本逻辑和内在关系,进而才能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头脑,使其成为新时代好青年。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坚定青年的信心、信念和理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培育青年。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树荫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进行梳理,总结出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及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肯定青年的先锋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青年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主体、教育内容等问题发表讲话,高度重视对青年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寄望青年要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表达了对青年的关心与期望。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解丽霞认为,时代新人应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备全球视野和紧跟时代前沿的基本特质。她表示,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时代问题、筑牢信仰之基、汲取奋进力量;青年要紧跟时代步伐,增强问题意识,为党的创新理论提供实践资源。

  “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培育人。”在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丰清看来,要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同时,还要打通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最后一公里”,弄清理论、弄懂实际,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党的理论研究与思政课建设相融通

  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必须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政课教师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主体,思政课教师的能力素养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表示,高校教师要想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一课程讲深、讲透、讲活,就要不断提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方位的认识;学习好、运用好、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走进理论深处,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理上、哲理上进行理论创新研究;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新知识,使思政课程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相融合。

  高校思政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提出,要重视建设新时代“大思政课”和思政小课堂,发挥教学活动中基本要素的作用,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更好地利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找出并解决课程疑难问题,既要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又要善于借鉴学界已有成果,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袁继红看来,“大思政课”重在引导学生立志成才,其主体包含全党全社会的教育工作者,面向不同学段的学生,场域包括“思政小课堂”及“社会实践大课堂”。“大思政课”要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实践思维,立足两个大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有机结合,实现思政课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