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国方案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共识

发布时间:2022-11-07 08:44:30 发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全球治理前沿论坛暨“百年变局下的全球环境治理与中国角色”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深入探讨了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议题的新方向和新路径。

探索构建全球发展与环境秩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做出明确要求,并提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举措,展现了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大国担当。山东大学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秦亚青表示,当前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是全球环境治理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如何通过参与、引领全球环境治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命运共同体,是学界亟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为应对日益紧迫的气候变化问题,从1972年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21世纪以来先后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国际社会付出了诸多努力。“全球气候治理凝聚各方的最大共识,形成法律文件和治理机制,提出了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目标,把全球的发展放在生态环境保护的笼子里面,旨在规范全球发展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秩序。”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李俊峰表示。

当下,全球环境治理呈现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海滨注意到,全球环境治理的议程越来越丰富,多层多元的全球环境治理结构更加完善。不过,全球环境治理中的集团政治发生重要变化,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团结日益重要。鉴于环境问题的紧迫性、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发展和公众生态意识的提升,全球环境治理的韧性得到增强。

中国方案有力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国际发展格局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呼应,不断凝聚起全球气候治理与环境治理的共识,以应对全球生态安全问题。“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生态安全共同体提供了理念原则。”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郇庆治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有着内在的价值认知关联,是讨论推进全球生态安全共同体的哲学本体论基础。应对全球生态安全问题、构建全球生态安全共同体,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

长期以来,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与环境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发挥的作用,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正如不少与会学者提出的,中国正从全球环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转向积极贡献者,影响日益增大。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强分析认为,中国气候外交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理念,坚持和维护气候外交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的引领作用,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薄燕以“国家角色成长”概念为切入口,探究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的角色成长逻辑及其作用路径。“角色成长是国家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地位、功能和影响的积极变化,是国家自我预期和他者预期的统一。”薄燕认为,中国角色成长的路径体现了主动性、统筹治理、角色协调以及积极参与体系规范塑造四重逻辑。中国的国家角色成长将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变革与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宝贵经验。

“双碳”目标引领全球生态建设

事实上,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发展转型的道路上,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认为,“双碳”引领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使经济逻辑遵从生态逻辑,在新赛道上展示零碳、低碳技术应用场景的产业竞争力。在国际合作平台上,中国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多边进程,广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做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呼吁国际社会摒弃单边主义、地缘博弈和绿色壁垒。

“双碳”目标的制定和实践,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使命担当。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慧明表示,当今世界面临着生态环境难题,尤其是处于后发状态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走出一条新型的现代化道路。中国通过自身的成功发展转型,为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新型世界秩序注入强大动力,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寻新发展道路提供经验借鉴和启示,拓展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论坛由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