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是形体微小、构造简单的生物的统称,它们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用显微镜才能看到。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盛英教授说:“这些神奇的生命虽然微小,却有着无法估量的巨大价值。”

李盛英介绍:“天然产物是人类最重要的药物来源,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理解自然界是怎么为人类来合成药物的。我们也希望在理解自然的基础上,能够改造自然,为人类对抗各种疾病提供新药物。”
他带领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酶工程研究组精心钻研十年,在酶学和微生物天然药物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如今,在青岛的医药、农业、生物科技等行业,处处都能看到他的科研结晶。
他说:“为了应对国家的重大需求,我们也逐渐把一些基础科研成果转为实际应用研究,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是一个很大的酶的蛋白超家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催化一些复杂的化学小分子的选择性氧化反应,这类氧化反应实际上在药物开发、环境保护、生物能源等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我们也输出了很多技术成果,助力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李盛英心中,科研的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传授知识、培育学生成长是他的头等大事。他认为:“中国的科技腾飞,最终还是要寄望于年轻人,其实我做的很多工作,并不是说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他们,而是把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潜力激发出来,也能够在一些顶尖的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从而科技报国。”
科学强国,科教兴国,李盛英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近年来,他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重点项目20余项;担当“国际P450大会咨询委员会”中国代表,并获得“国际化学生物学协会青年科学家奖”,提升了我国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6月10日,由青岛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局联合举办的“榜样的力量”——青岛市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暨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在青岛市广播电视台举行,发布了2022年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并向他们颁发荣誉证书。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青岛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局联合开展了“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经过广泛动员、组织推荐、专家评审、社会公示、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等环节,遴选出10名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他们来自全市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及医疗机构等各行各业,是青岛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他们长期投身科研一线,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具有突出的先进性、代表性和影响力。

李盛英当选为2022年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他的获奖评语为:胸怀赤子情,科研报国,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十年磨一剑,心无旁骛,微生物领域屡攀高峰。
2012年,李盛英全心投身于我国科技事业,推动了我国合成生物技术、微生物技术与酶工程技术的发展进步,在酶学和微生物天然药物等基础研究领域以及合成生物技术应用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P450酶是我深爱、并且从事了十几年的科研领域,它看似遥远,实则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李盛英介绍,“比如我们平时使用的绝大多数药物,有可能来源于植物、微生物的P450酶所生产的,这些药物进入我们人体之后,会在肝脏中由不同的P450酶所代谢,所解毒,我们的科研团队长期聚焦P450酶领域的研究,在部分研究方向上我们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今天在我们的实验室,我们可以用P450酶来降解各种各样的污染物,也能够利用P450酶来生产汽油、柴油等,把这些不可再生能源变为可再生能源。”

近年来,李盛英团队跟青岛企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产学研合作,为清原农冠、根源生物、华大基因、蔚蓝生物等提供持续的技术服务与支撑,助力青岛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他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逐步将我们更多的基础科研成果推向实际应用,助力我国的生物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