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12月13日,由中国科协、山东省人民政府指导,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山东大学主办的首届黄河发展论坛在济南举办。与会专家学者专题探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同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写好新时代黄河答卷,为助力山东省“走在前列、全面开创”建言献策。
“细水潺潺”背后的挑战
“细水潺潺,源远流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用诗意的语言诠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缺水问题。“黄河虽然是世界第五长河,但是流量只有长江的1/20,面临流量减少、日益缺水的挑战。”
对此,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肖金成非常认同。“一方面,随着上游植被的恢复,黄河的径流水量在减少。另一方面,黄河用仅占全国2%的水资源承担了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以及50多所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高达80%。”
除了水资源之外,黄河流域在生态环境、地区差距、协同发展等方面都存在挑战。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说,黄河流经九个省区,连接南北、横跨东中西三个地带,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悬殊,源头的青海玉树州与入海口的山东东营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差超过10倍。“黄河生态环境脆弱,既存在水土流失、湿地萎缩、水功能涵养降低等自然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也存在工业、城镇、生活、农业面源、尾矿库等多方面污染问题。城市结构不够合理,大城市偏少,城市整体实力偏弱,区域辐射带动功能不强。”
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礼群说,大力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协调黄河水沙关系、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黄河安澜的迫切需要;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防范和化解生态安全风险、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需要;是强化全流域协同合作、扩大国内需求、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缩小东西方和南北方发展差距、共同富裕的重大需要。
奏响大合唱
“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山东省省长李干杰表示,山东将积极推动黄河流域的产业协作、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沿黄城市群,打造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奏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合唱。
“以共同体建设为载体,打造黄河流域生态共同体、创新共同体、产业共同体和城市共同体,推动黄河流域全面协调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建议,生态共同体要加快推进生态城镇、生态产业、生态园区、生态村庄、生态建筑建设,构建全流域一体化的生态网络;创新共同体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主体作用,以各种形式的功能区为载体,构建多领域、多形式的创新联盟;产业共同体要围绕现代农业、能源化工等重点产业,延长产业链,构建一体化的主导优势产业链和形式多样的产业联盟;城市共同体要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主体形态,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打造一批高品质的国家级都市圈。
针对水资源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晓东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水,要“因水制宜”,把水作为刚性的约束因素,建立健全黄河水资源管控体系,切实做到抓好大保护、实施大治理。
肖金成建议,调整用水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质量。“以历史用水量为基数建立水权交易市场,以用水量为基数收取水资源费,按照断面水量分配水资源费,以人口和流域面积为基数确定水权,通过市场的思路解决用水结构的调整,提高用水效率。”
扬起山东龙头
黄河奔腾万里,九曲十八弯,在山东省内流经9个设区市、25个县市区,在东营注入渤海,河道总长628公里,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流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54%。
“滔滔黄河,哺育了齐鲁儿女,润泽了山东大地,塑造了山东人民深厚的黄河情怀。”魏礼群说,黄河发展战略对山东是个重大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为山东扬起龙头、实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山东是沿黄九省区中唯一地处东部并拥有广大开放地域的沿海省份,要发挥好山东半岛城市群对黄河流域的龙头作用,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先行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中的新高地和流域与协同治理的排头兵。
“山东经济体系要由面朝大海,转为内外兼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张大卫建议,山东要建设强大的国际交通枢纽,提升国际国内交通运输高效转换能力。同时增强全球供应链体系和国际性枢纽对接能力,建设强大的国际国内市场和现代化功能性口岸,提升便捷通关能力,形成覆盖国内主要中心城市及供应链城市的贸易物流网络。
“山东承南启北,东西结合,有三省交汇地,应学习长三角生态示范区的经验,构建生态绿色发展的毗邻区。”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张学良建议,对外加强济南与郑州的合作,对内加强济南和青岛的合作,推进“多式联运”,打造内循环的门户枢纽,把铁路、公路、水运、航运等联运构建好,把济南、青岛打造成全球供应链枢纽城市。
陆海统筹互补协同发展
“12月9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在黄河流域已经进入了正式启动阶段。”山东省发改委蓝色(黄三角)经济区建设指导处处长韩恩泽介绍:“山东省统筹协调、融合发展,立足山东、跳出山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自身、协同推进,把国家战略实施与山东的实际紧密结合,既从大处着眼,也从小切口进入,与黄河流域城市对接诸如城市小吃、红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在全流域开花结果,必须依靠全流域各省区人民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务实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郝宪印说,“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战略落地山东,是山东发挥龙头作用的基础。山东要眼光向内、向深,更要向外、向远,主动加强与流域内以及周边城市群合作,让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全国城市群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黄河战略给山东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我省应重新审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基本定位,把山东半岛城市群放到黄河流域城市群大环境下,在区域合作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子来。”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佃利建议。
“黄河三角洲本身就在黄河和渤海的交汇处,一定要做好陆海统筹。”山东大学县域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乔元波认为,加强陆海统筹有助于黄河流域发展。山东构建了内陆港,陕西67%、河南60%的出口集装箱都是从青岛走的,说明海陆统筹有利于整个流域的开放。“海水淡化的质量好、综合效益高,是破解黄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根据山东省的规划,到2022年全省海水淡化产能规模达到每天100万吨,随着科技的发展,海水淡化的成本会越来越低。”
“鲁豫两省产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互补性,有协同合作的内在要求;加强黄河下游互联互通,构建双向物流大通道,可以为黄河流域融入一带一路开辟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完善两省区域协同的创新体系,打造黄河下游绿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黄河下游粮食生产的智慧协作区,形成智能化的生产和融合大数据。”山东工商学院副院长刘冰说,鲁豫两省GDP总量占九个沿黄省份的52%,两省联手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整个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黄河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人类的。如何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黄河流域特别是下游,是大河文明、海洋文明的融汇区,文化数量丰富、多种文化交汇,天然具有融合的优势,是华夏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一贯是优秀传统文化高地。”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延常说。
“整个黄河流域都是一个文明带、文化带,黄河流域城市群一衣带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山东要推进黄河文化与革命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运河文化和海洋文化紧密融合,促进他们协同发展。”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表示,“齐鲁文化的基因里有很创新的一面,孔子本身就是一个创客,有平民的教育思想、教育创新的观念,重新挖掘山东文化,对它做一点延伸、拔高和改变,意义重大。”
“黄河故道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包括水利文化在内的黄河故道遗产资源体系,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系统呈现,把黄河文化的生态要素、工程要素、历史文化要素重构为旅游者能看得到、看得懂、记得住并且愿意再来的体验,通过旅游活化把它表征出来。”北京大学教授吴必虎建议。
“黄河文旅融合很重要的依托是沿黄河城市群和旅游带的衔接,包括从基因到文脉、文化链、文化景观、文化生态等衔接。”南京大学教授张捷认为,要凝练黄河文化之魂,从纸上的遗产清单和遗址走向实践,把上下游之间的地质、自然地貌遗产、文化遗产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加以凝练,从一体化、总体的角度考虑,把黄河作为廊道遗产整体申报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把多勋表示,旅游是文化的衍生物、派生价值,黄河文旅融合的逻辑起点是文化诉求,要理清黄河文化发展的逻辑,先把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原文化发展起来,其次才是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不能相反。
“在文化精髓的挖掘中,需要重新认识黄河的内涵文化,建立完整的标识系统,展现黄河的生态价值、民生价值、幸福价值、时代价值。”陕西师范大学旅游系主任白凯建议做好黄河流域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和线路整合,打造世界级的黄河文化和旅游廊道,建设高品质黄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同时把黄河文化旅游和其他业态融合。
“构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立黄河文化资源内容数据库,做好IP创作、开发和推广,把黄河文化传承性建构与流行文化价值的适应性解构相统一。”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广振补充道,“应把黄河故事转变成一个文化旅游产品,将黄河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融为一体,坚持书、漫、影、游、园多方联动,打造全产业链产品。”
据悉,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研修班与首届黄河发展论坛同期举行。“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队伍作为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6年建设启动以来,紧紧围绕全省发展大局,发挥资源优势、贡献智慧力量,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科技政策、科技人才、科技环境、科技评估等方面研究,产生了一批具有重大意义的决策咨询建议。”山东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春秋介绍,此次会议也是贯彻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工作总体规划,提升智库高端人才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能力的重要举措。目前,山东省已建成300人规模动态管理的智库高端人才储备库,建立了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等11个部门组成的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工作专项小组,为智库人才参与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搭建了广泛有效的渠道和平台。(联合日报记者 吴钦景 张永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