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获山大研究生校长奖,他们有多牛

发布时间:2020-12-17 16:02:16 发布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徐玉芹 李若琰

山东大学2020年度研究生奖学金评审结果近日揭晓。一校三地2.7万余名研究生中,1.8万余人获得奖励,其中42人获最高奖——山东大学研究生校长奖。能够从2.7万余名研究生中脱颖而出,这些研究生学霸身上都有哪些过人之处?他们的求学经历,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对其中几名校长奖获得者进行了专访。

王朋:

工作四年重返校园读博发表五篇SCI一区论文

王朋,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设计了一系列高性能、低成本催化剂,有效解决了锂氧电池能量转换效率低、循环稳定性差的问题,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发表5篇SCI一区论文,其中2篇论文荣获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和Small当期正封面,累计影响因子104.359。

王朋不是“校门对校门”的博士生。2013年他从浙江大学硕士毕业后,在泰安一家企业工作了四年。四年之后,他选择了报考博士研究生,来到了山东大学

“我选择读博有两方面原因。”王朋说,“一是我内心深处一直有读博士的梦想;二是在工作后遇到了一些瓶颈,希望带着这些问题去研究。”

从工作岗位回到实验室后,为了确定最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王朋精读了锂氧电池领域的100篇优秀学术文献,并在工作日志上详细写下了中英文笔记,重点和心得都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了出来。

读了100篇文献后,王朋对锂氧电池领域的成就和尚未解决的问题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最终确定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锂氧电池材料。“锂氧电池是一种新型绿色储能体系,研究它最大的社会意义是为锂氧电池技术研究和制造产业化提供新思路,助力国家绿色发展战略。”

“现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面临严重的技术瓶颈,它的能量密度无论怎么优化,只能达到300瓦时/千克的上限。而国家工信部要求2025年实现500瓦时/千克的目标,这就需要另辟蹊径。”王朋说。

那么,王朋的科研成果达到了怎样的水平?他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可以说,它是现在最顶级的5G时代。”

重新回到校园的王朋,在学校里是学生,在家里是父亲。“我对家庭是有愧疚感的,毕竟孩子还小,没有做到每天都陪伴在身边。”王鹏说。但愧疚感随之就转换成责任感和工作的干劲,“希望自己能给孩子做个榜样。”

王朋明年就要毕业了。“我打算毕业后申请国外的博士后岗位,在锂氧电池领域内创造更有意义的科研成果。”

李岩志:

学预防医学是阴差阳错最终却歪打正着

李岩志,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慢性非传染病流行病学。在医学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SCI论文,揭示了人群中糖尿病等疾病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目前正在探索新冠肺炎致死的影响因素。

李岩志是黑龙江人,本科就读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当年高考,预防医学并非他的第一志愿,“我的第一志愿其实是临床医学七年制。”没想到这次阴差阳错竟然成了歪打正着。

“高中时我的优势是数学。录取到预防医学专业,学了流行病学、统计学这两门与数学相关的专业课之后,我发现自己太适合学预防医学专业了。”后来考研深造,李岩志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山东大学的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

山东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录取后,兴奋没延续多久,李岩志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迷茫。“没有研究方向,也没有一点思路。那段时间每天都待在图书馆看老师和师兄师姐曾经发表的文章,希望有所启发。”李岩志说,“我找了很多科研思路,但大都被导师否定。”

灵感的到来很突然。“有一次看新闻,说21世纪不同行业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我对这个方向产生了兴趣。在翻阅大量文献后终于发现了研究缺口。”这段经历给李岩志带来的启发是,搞学术研究不能囿于本专业,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

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后,李岩志豁然开朗,目前已经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3篇英文SCI论文。要知道,普通研究生发表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就能毕业。当然,科研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李岩志说,此前自己被拒稿十余次。

“这个专业平常关注度不高,但每次出现疫情就会被推到台前。”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坚定了李岩志学习预防医学的决心。“看到那么多流行病学专家奋战在研究一线,我也希望今后能像他们一样,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歪打正着学了预防医学的李岩志打算把这个专业读下去。

何元航:

本科专业排名前研究生阶段成功逆袭

何元航,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亚洲非通用语言文学专业朝鲜语方向2018级硕士生,学习期间累计完成翻译任务20万字,在国内外期刊发表6篇学术论文。曾获山东省韩语演讲比赛一等奖。

男孩学外语,而且是小语种,能拿到校长奖,实在是让人刮目相看。对此,何元航一脸谦逊地说,自己在本科阶段专业学习并不突出,“专业排名大约在前70%。”

他是如何实现逆袭的?这激起了记者的兴趣。

何元航认为三件事改变了他——大三上学期赴韩国釜山大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交换学习,研一上学期受学院教授推荐赴韩国成均馆大学交流15天,参加韩语演讲比赛。

第一个转机发生在大三上学期,何元航在韩国进行了半年的学习。“去韩国之前我的语言实力并不好,尤其是口语交流能力比较薄弱。”

到韩国后,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他去做了社会兼职,跟当地人交流,还利用闲暇时间看韩国电影、背台词。

“那段时间,我才算把基础知识真正打牢了。”何元航说。

第二次转机发生在研一上学期。受学院教授推荐,何元航到韩国成均馆大学进行了为期15天的交流。“来自世界各地的166名学习韩语的研究生相聚在成均馆大学,互相交流学习。”那段时间,何元航受到了来自西方国家同学的鞭策。

“我们通常感觉中国人身处东亚文化圈,学习韩语更有优势,但真正在一起交流后发现,很多来自西方国家同学的语言能力和研究思维并不逊色。”何元航感慨道,当时他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一定要好好努力,不能在国际平台上落后。

韩语演讲比赛获奖,是何元航学习生涯的第三个转机。大三那年,何元航第一次参加韩语演讲比赛,拿到了二等奖。“对专业排名前70%的我来说,实在太意外了。”进入研究生阶段,何元航参加了2018年山东省韩语演讲比赛并获得一等奖,那次演讲比赛之后,何元航的人生迎来了高光时刻。

2021年考研在即,何元航希望学弟学妹们能以“清零”的心态看待自己的过去,无论是荣誉还是遗憾。他还鼓励学弟学妹们抓住机会去外面看看,拓展视野。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