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新节点新坐标

发布时间:2011-04-09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新节点新坐标

—济宁市高新区采访札记

  冬寒散去,春暖融融。“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记者来到济宁高新区,倾听创业者行进的新脚步。 
  随着济宁高新区迈入国家高新区行列,全区的地位、使命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节点,高新区将立足济宁、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二次创业,奋力赶超,力争3至5年跻身先进国家高新区行列。 

  坐标一,以抓好“总部经济”为突破口,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今天的济宁高新区,历经十八年的创业发展,有着较为完备的产业基础和创新平台,一批世界知名企业财团成功落地,有着发展不可或缺的“软”“硬”环境,有着 “科技新城”建设的良好契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招引更大更多的国际大企业、大财团、大商家来高新区安营扎寨,做好总部经济这篇大文章。 

  坐标二,构建创新平台和打造创新团队并驾齐驱。创新是高新区的生命线和未来发展的增长点。就济宁高新区来说,推进“二次创业”,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优化配置政府资源,激励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水平技术创新体系,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12所重点高校院所为主体的高层次知识创新体系,以建设产学研基地、创新创意创业基地、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行业公共技术中心、金融科技中心“五位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主体的高品质服务体系,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济宁高新区把打造创新团队与构建创新平台放在了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围绕人才的引进、培养,新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明确提出新的一年里将通过设立信息学院、职业学院,组建职教集团,支持企业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人才培训合作平台,开展实用型、订单式、储备式培训。在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上,依托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创意创业基地、产学研基地、公共技术平台、研发认证机构等事业平台,引进培养一批领军科研型、领头创业型、领办项目型高层次人才。出台创业基金、信贷支持、安家置业等扶持政策,建设大学生公寓、创业公寓,营造拴心留人的创业和生活环境。在创新人才开发使用上,推出选拔评价机制,坚持在一线选才,在公开竞争的环境中选才,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创新团队。 
     
  坐标三,整合区内企业资源,形成新兴产业发展合唱。对济宁高新区来讲,转方式调结构最主要的任务是抓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目前已有以日本小松为代表的15家日资企业,以台湾联华电子为代表的13家台资企业和以德国曼驾驶室为代表的12家欧美企业在高新区创业发展,这些企业是济宁高新区产业调整的重要依托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希望所在,必须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正确把握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将区内的日系、欧系、台系企业的优势效应科学整合起来,变单兵作战为集团出击,把不同旋律放大形成一部大合唱。 具体来讲就要通过规划推动、龙头带动、园区聚集、辐射带动等方式,着力培育特色产业,抢占产业高端。重点是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成知名的LED完整产业链、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光通信产业链、复合半导体芯片和印刷电路板产业链;做强先进制造业,推动关键零部件项目产业化规模化;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物医药、纺织服装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企业。对高成长性中小科技企业,促其发展精尖产品,占领高端市场,成为行业领跑者。    
     
  在今年高新区出台的政策中有这样一项规定,不管那个企业的纳税多高,效益多好,只要过不了环保门坎,完不成减排指标一律实行一票否决,并对部分“双高”企业和落后产能实施关停并转、搬迁。 

  坐标四,全面推进科技新城核心区建设,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新的一年高新区财政投入、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将进一步向改善民生倾斜。在继续办好“10件实事”的基础上,重点实施“四大幸福工程”:一是以推进农村六大工程建设为重点,全面落实惠民政策,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二是实施生态工程,提升环境友好指数。积极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三是坚持科教为先,提升社会事业繁荣指数。四是强化社会管理,提升安全稳定的平安指数。着力解决重点部位、重点领域的突出治安问题,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农村社区治安监控系统全覆盖。 

http://www.chinahightech.com/views_news.asp?Newsid=636383433323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