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保存了50年的老照片,是当时山东医学院(现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医疗系60年级3连1排的集体合影(当时入学按照军事编制编班,“连”相当于大“班”,“排”相当于小“班”)。这张照片不但因为保存年代久远而弥足珍贵,而且照片中人物的人生轨迹足以折射出我们国家医学发展的概貌。■张堉 杨丽媛
1960年8月,我们从青岛考入位于济南市的山东医学院医疗系就读,当我们踏入山东医学院美丽的校园时,对未来满怀憧憬,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渴望。经过一年的相互磨合,大家彼此都熟悉了,有了感情,对文化名城济南也逐渐了解了。3连1排排领导班子征求大家意见后,决定组织全排于1961年5月14日(星期天)集体游览大明湖。大家首先兴致勃勃地观赏了湖边景色,参观了北极阁等名胜,欣赏了“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丽风光,然后集体乘游船到达湖心岛,登上了著名的历下亭。同学们游兴未尽,请岛上的照相馆拍摄了这张集体照,留下了这永恒的纪念。
照片上的26名同学,除了2名同学外,现在都已年过古稀,他们都是医学界精英和专家,从事的专业涵盖了医学大部分临床学科。艾生玉是排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中排左第4人),他是调干学生,曾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负过伤,立过功。他与张堉共住一个宿舍,学习基础差但刻苦用功,不懂就问,很虚心,从不摆老资格。读到3年级时因病留级到61年级,“文革”期间担任山东医学院“革委会”副主任,作为红卫兵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后因派性斗争被迫害致死。
高宝山也是调干学生(中排右第3人),是排长。临床见习时与张堉同住一个宿舍,毕业后回原籍淄博市任第一人民医院外科主任,主任医师。1977年,作为淄博市首批援藏医疗队队长赴日喀则地区白朗县开展援藏医疗工作,因工作优秀受到表彰。
满长龄(中排右第2人)是团支部书记,毕业后分配到山东中医药大学,任内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血液病专家,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家庭年时,他全家三代同堂和睦相处的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1~5台播出(包括英语播出)。
张堉来自青岛市(中排左第2人),副排长。山东医科大学编审,编辑学专家,山东省卫生系统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曾任卫生部主管的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高等医(药)学院校学报编辑学会》3届副理事长、教育部主管的一级学会《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纪中心收录。
吴承远(中排左第1人)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神经外科专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劳动模范,2008年在澳大利亚和香港联合科技大会上获杰出贡献奖。
于慧霞(前排左第1人)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著名妇产科专家,江森教授硕士研究生,现在美国盐湖城。
张玉河(右立拉手风琴者)是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精神病专家,山东省卫生系统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业余爱好音乐,笛子吹奏水平达到专业人员水平,创作了一些笛子演奏曲、歌曲和电视剧。
邵式颖(中排右第1人)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省工作,后考取北京协和医院著名外科专家曾宪九教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南下深圳特区,任深圳市蛇口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普外科专家。
杨丽媛(后排右第2人),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小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儿科专家,曾获济南市科教兴医先进个人和先进科室,她们科室抢救低体重儿和极低体重儿成活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刘正华(中排右第4人)、张中余(中排左第3人)、蒋厚德(后排右第3人)均为主任医师,分别任东营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长岛县人民医院院长、商河县人民医院院长。
照片上26人中有2对夫妻,分别是张堉和杨丽媛夫妇,井恩宝(后排左第1人)和黄丽松(前排右第1人)夫妇。井、黄二人均为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是眼科专家和儿科专家。
50年在人类历史上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对一个人来说却是大半生。这张照片记录了一段历史,记录了一段人生,翻看照片,就会在眼前浮现出我们青年时代风华正茂、朝气勃勃的一幕幕景象。我们为祖国和人民的卫生事业贡献了一生,为老百姓的健康服务了一辈子,看到今天国家卫生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医疗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已大大缩小了,我们感到高兴,感到欣慰,因为这其中也有我们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