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校长是“制片人”,教授才是“主角”

发布时间:2011-04-20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A7.jpg

  3月28日,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因退出学术委员会,而成为社会关注的新闻人物,此举也被认为是高校“去行政化”的有力推手和积极信号。

  而一直被认为处于“大学去行政化”前沿的南方科技大学,春季开学典礼的帷幕刚刚落下,包括山东 8人在内的首期45名学生已入校学习。校长朱清时坦言“在走一条新路,虽面临困难但一往无前”。

  一是具有百年积淀的综合性大学,一是筹创于2007年的崭新高校。一北一南,面对大学“去行政化”这一时代命题,两所高校遥相呼应。

  虽然南北有异,两者目标却惊人一致,都在为“钱学森之问”破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连日来,本报记者与这两所高校取得联系,触摸两位校长在“大学去行政化”问题上跳动的脉搏。

  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过,“与教授相比,校长并不重要,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员给教授搬凳子椅子的人。”对此,山大校长徐显明也打了个比方:大学的管理就好比是拍一部电影,演员才是主角,大学里这个主角就是教授。

山大校长徐显明

  徐显明,男,1957年4月生,山东省莱西市人。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在职于武汉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2001年9月起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2008年11月任山东大学校长。

推动“去行政化”,回归大学精神

  济南时报:您为何退出学术委员会?大学的行政化体现在哪里,有何弊端?

  徐显明:学术委员会所行使的学术公共权力,本质是判断;校长所行使的行政权力,本质是处理。而学术判断,应由最懂得学术规律的人做出,校长并不是最佳人选。退出学术委员会,希望能给学术更大自由,推动行政权和学术权分离。

  学术资源配置以行政为中心,校长、院长、处长几乎掌握了学校的所有学术与公共资源,教授争当院长、处长蔚然成风;大学组织结构向地方党政关系看齐,先政后学、先管理后学术司空见惯;工作机制行政化,以上下级关系来设定组织机制。此外,大学还承担着不应承担的社会职能,大学及大学校长亦被行政级别化。

  济南时报:大学“去行政化”,从目前来看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徐显明:主要七个方面。首先,要回归大学精神,用知识共同体标准重塑大学价值;其次,要改善大学的治理结构,将决策权、管理权、学术权、监督权设定为平行关系;第三,要改造资源配置体制,将资源重心从学校移至院所;第四,要将大学承担的其他职能剥离出去,让大学“更单纯一些”;第五,要大幅度压缩教育行政部门中涉及大学的管理机构,大学内部也相应减少管理机构;第六,要取消各种形式的行政级别;第七,要大学校长职业化,我国应该建立“职业教育家”制度,并配套专门的职务保障制度。

主角是教授,校长是制片人

  济南时报:作为校长,怎样才能管理好一所高校?

  徐显明:在我看来,要管好一所高校,“电影化”或“剧场化”方式值得借鉴。打个比方,大学的管理就好比是拍一部电影,制片人是校长,任务是出理念、出钱,保障拍摄顺利;院系的负责人是导演,任务是启发演员“演好戏”,而演员才是好电影、好剧目的“主角”,这个主角就是教授。

  校长、院长与教授的关系,就好比是制片人、导演与演员的关系,他们间的关系是扁平化的,而不是科层制的。这种管理是艺术化的,它更有利于教师发挥其才华。“名角”多了,学校自然也就成了名校。

  济南时报:大学“去行政化”要从校长开始?

  徐显明:目前我国大学校长同时从事学术研究是一个普遍现象。中国目前的大学校长选拔制度,常常是从学术精英中选拔校长,这是导致“官学不分”的原因之一,其实这里面有些人适合当校长,有些人未必就适合。

  高校“去行政化”的关键,要推行职业大学校长制度,校长要和学术研究划清界限,不然,不仅干不好校长,更做不好研究。

  济南时报:您心目中山大“去行政化”的目标是什么?

  徐显明:从2008年担任山大校长时,我就有了退出学术委员会的想法。真正实现大学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分离,需要一个过程,而非一件事、一个文件能做到的。山大“去行政化”改革,也一直在进行。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