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山大两个本科生参与世界顶尖实验

发布时间:2012-05-19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程林 整版.jpg

  ●超乎想象的精密实验设备、停车场或草坪上随时可能碰见诺贝尔奖获得者……2012年3月3日,山东大学的两名本科生来到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核中心,成为这一顶尖国际科研机构里最年轻的工作人员。
  ●时针拨回到2011年5月16日,随着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的“绝唱之旅”,由丁肇中教授领衔的大型科学实验仪器阿尔法磁谱仪(AMS)2号顺利升空。到今年5月16日,AMS已在国际空间站运行一周年。
  ●在这一年里,成功研制出在太空异常温度环境下正常发挥作用的热系统、为AMS穿上“棉大衣”的山大热科学研究团队,所收获的远远超过海量数据。


学生的福气:
近距离感受 “大师”的严谨

  已经在日内瓦欧核中心工作两个多月了,22岁的山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大四学生李金波的感受仍是“不敢相信”。
  AMS去年5月16日顺利升空后,开始它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工作,以探索宇宙中的暗物质和反物质。从3月份到现在,李金波和同学季璨的主要任务是在AMS POCC的数据检测室里,与来自近十个国家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一起工作。
  “刚开始时,我把值班要做的每项任务,都认真写在小本子上,一项一项照着做。后来熟练了,就不用看那个本子了。”细心的济宁姑娘季璨,在刚开始值班时曾紧张到手心出汗。
  而李金波则难忘第一次开口向顶尖科学家提问的情景。
  “他是麻省理工的研究员,已经70岁了。”李金波说,这位研究员每天早上都是最早一个来到办公室,为他和季璨讲培训课,连续讲3小时都不休息。课后,李金波鼓起勇气向他请教关于贝塔角的意义。“现在是个简单的问题,可当时我就是不明白。”李金波说,让他没有料到的是,面对自己生涩的英语口语,已经讲课讲到口干舌燥的教授丝毫没有不耐烦,“又是讲解又是画图,直到我明白为止。”
  近距离感受到“大师”们的平易近人和对科学工作的严谨认真,两个年轻学生也丝毫不敢懈怠,每天晚上都会自我“加班”总结一天的监测情况,并在3个月值班任务结束前,顺利完成了“AMS热环境分析”的毕业论文。


山大的勇气:
让本科生接触世界前沿科学

  派两个本科生参与顶尖实验,这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都属罕见。两个学生的导师、AMS热系统首席科学家、山东大学热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林教授却将其看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这体现了山东大学的勇气。”程林认为,给本科阶段的学生一个平台,让他们有机会与世界一流科学家面对面工作,了解并感受世界前沿科学,反映了山东大学新的人才培养和办学理念。
  “这就是说,大学怎么以学生为主体,怎样为学生服务,怎样让学生在这所大学里能够得到成长,应该是每一个要领山东大学薪水的教师所要考虑的事情,只要对他们有帮助的事情就要积极去做。”他还表示,大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和学。山大之所以成为大学,就是应该培养学生“想”和“做”,要给学生创造条件去实现他人生的目标,去实现他人生的理想,这一点也是山东大学迈向世界一流大学最初的起步和最初的尝试。

人物简介
  程林,工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是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现为山东大学热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欧洲核子中心高级合作研究员,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因在国际重大科学计划阿尔法磁谱仪项目中作出基础性贡献,程林教授获得美国宇航局特别嘉奖。程林教授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http://epaper.qlwb.com.cn/qlwb/content/20120516/ArticelA18004FM.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