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评选发布2012年度“中国科学的十大进展”,历年来的入选研究成果见证了中国当代科学的日益进步。然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科学界成果的产生以及有关这些成果的评价体系常常带有几分神秘性。当代科学体制呈现怎样的特点?科学的健康发展需要哪些外部社会环境和内部规范?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科学社会学、科技哲学领域的学者。
从“小科学”走向“大科学”
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后,科学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社会运行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界将这种深刻变化概括为:科学体制更多地从“小科学”走向“大科学”。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马来平介绍说,科学体制的形成,就世界而言是以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为标志;就中国而言是以1928年中央研究院的成立为标志。自从二战后进入大科学时代迄今,科学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系主任肖显静告诉记者,一般而言,对于“大科学”,已经更多地由“自由探索”走向“国家指导”,由“单打独斗”走向“团队协作”,由“纯研究”走向“应用研究”,由“学院科学’走向“后学院科学”。
“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对接”项目是在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下,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众多组织机构的科学家与工作人员共同协作完成的。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张培富认为,科学体制逐渐从小科学体制——与其他社会体制弱相关并由传统的个体科学家依照个人兴趣在其中从事研究的科学体制,转向了大科学体制——与其他社会体制紧密相关并由多种社会力量支撑的科学家集体在其中从事研究的科学体制,科学的社会化与社会的科学化在大科学时代获得了充分的体现。
肖显静介绍说,对于“小科学”,科学家自己解决研究经费,自己制造仪器设备,自己自由选题开展独立研究;科学研究的规模比较小,成本比较低,人员比较少。马来平表示,现代科学所呈现的综合化、研究对象的复杂化和研究成本的高昂化等趋势,使得科学研究的单枪匹马或小作坊等形式逐渐让位于多人合作、大兵团作战乃至国际大联合。在这种情况下,协作创新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形式。
马来平认为,大科学时代研究性质进入产业化。许多研究机构开始向产业生产靠拢,各类不同性质的研究也随之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了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产品——商品” 一条长长的链条。同时,学术交流进入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网络、视频等空前地提高了学术交流的速度、范围和效率。
科学自主性与社会性契合推动科学进步
科学的进步发展受到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影响,同时科学的发展和应用也需要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社会因素作为支撑,即科学具有自主性和社会性两种特质,在大科学时代,应该如何看待二者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马来平表示,科学的自主性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体制拥有一套特殊的社会规范、奖励制度和运行机制,二是科学知识有其内在逻辑系统,其三是科学主导和引领社会的发展;而科学的社会性表现在科学离不开社会的支撑和制约,同时社会因素对科学知识的构成和生产过程有一定的渗透。他认为,要保障科学的顺利发展关键是在科学的社会性和科学自主性之间寻找适度的结合点,使二者密切配合、相得益彰,就是科学的社会性和科学自主性的契合。
“科学研究不仅包含基础理论研究,也包含基础应用研究;不仅包含非战略性基础研究,也包含战略性基础研究。” 肖显静认为,在大科学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因素影响着科学研究的关注点、规模和速度,科学的社会性显著增强,但科学的社会性并不表明社会对科学活动的完全支配性,科学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可将社会对科学的作用扩大化。“自主性和社会性作为科学的两个基本属性,任何夸大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都是不恰当,在大科学时代,科学的发展进步关键是要要处理好国家宏观计划和科技工作者自由探索之间的关系。”
“科学自主性过强而不受科学外部社会规范的约束,科学自身发展可能会产生消极后果,如在科学共同体中承认科学发现优先权的制度保证是促进了科学的进步,而封闭运行的科学奖励机制则可能导致科学共同体中的马太效应现象;科学社会性过强而严重违背科学内部规范,科学发展就会失范。如外部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对科学内部的严重侵蚀导致学术不端事件的频发。”在张培富看来,良好的科学体制和健康的科学发展需要在科学的内部规范与外部社会规范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规范学术行为促进科学健康发展
一方面,科学规范通过引领、纠偏等形式起到了促进和保障科学进步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科学规范的独创性等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科技工作者为获取独创成果采取学术不端行为,从而产生学术越轨现象,应该如何从科学的自主性和社会性两个层面规范学术行为?
有学者指出,学术界的不端行为较之其他行业是稀少的,但不可低估科学界越轨行为在败坏学术风气、涣散学人斗志、损害学界形象、阻碍科学发展等方面危害的严重性,必须予以严肃对待。
肖显静认为,在大科学时代,科学的行政化、功利化增强了,科学家的独立性受到削弱,科学家的职业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变化,科研活动中的不端行为源于科技工作者的功利性追求。肖显静认为,规范学术行为应该从外部社会环境和内部学术规范上下功夫。“对于外部社会环境,强化科技管理,改革课题申请制度以及经费使用制度,体现程序正义;对于内部规范,应该制定相应的科研诚信指南或行为规范,来指导和规范科学共同体的研究活动,使得大科学时代的科学研究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马来平表示,规范学术行为首先要强化学术规范建设,根据科学发展的需要和不同类型学术研究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种预防和惩罚越轨行为的法规、章程和制度;同时提倡科学家严于自律,鼓励科学家淡泊名利,拒绝诱惑,坚守正义,牢固树立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引导科学家不断增进对科学规范的认知和认同,并努力在科学实践中把科学规范逐步升华为内在要求。
学者们认为,规范学术不端行为还应该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充分认识科学研究的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宽容失败,支持科学家知难而进、潜心研究、甘于寂寞,进行长线的科学研究;尊重学术自主,积极倡导学术批评等等。
(责任编辑:刘娟)
www.csstoday.net/Item/58240.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