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5000年文明史说
“莒文化是东夷文明的源头,它的发现把中华文明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我们应当尽全力去探明保护。”6月5日晚宋镇豪来到了山东大学做讲座,他的讲座题目为“莒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在讲座和第二天的座谈中,宋镇豪反复讲到,莒文化在近现代被发现之前人们对于中华文明到底有多长一直存有争议,“当时保守派的人认为说3000年就可以了,当时认为文明的源头应该是国家的产生。”在上世纪50年代在莒县发现了陶文,当20多个早于甲骨文的陶文、高档陶礼器被发现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这应该算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也就是说,支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证据不再是三皇五帝的传说,而是实实在在的证据。”不仅如此,研究发现大汶口文化中出现了社会分层,也就意味着社会阶级的产生,因此学界更加肯定了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的说法靠得住。
原汁原味山东本土文化
要想探讨莒文化,首先要了解莒文化所辐射的范围。在目前莒文化的大概念来说地域影响广泛,以莒县为中心,北起胶州、昌邑、高密 ,往西往南到沂水、沂南、费县,再到苍山,甚至影响更远至东海,幅员辽阔。
莒文化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当中的。“莒文化并不是春秋时莒国的文化,在西周时期,人们都把莒文化当作一种土生土长的地区性的很发达的一种文化。”宋镇豪介绍,在周边地区内发现了不少受莒文化影响的遗址。
宋镇豪说,莒文化的地位并不亚于齐文化和鲁文化,而对于山东来说,齐文化和鲁文化是因为两个封侯来到山东后建立起来的,对原先土著的文化造成了或多或少的破坏,尤其是鲁文化更是直接将周礼搬了过来;而莒文化代表的是原汁原味的山东本土文化,因此其研究保护的意义更与众不同。
他说近现代出土了一堆竹简,是战国时期人们所写,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而上海博物馆在研究竹简上的文字时发现,其中《容成氏》这篇的第25条竹签上记载着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意思就是大禹治水来到莒州,也就是莒县一带,将洪水引到海里去,“莒州可以居也”。“现在很多人质疑有些文献是后人加进去的,这竹简可骗不了人,没法加入,确确实实记载了大禹治水在莒州引水入海的事情。”
应加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宋镇豪说,这些年国家连续在做文明探源工程,从1991年到1996年全国搞了一个解决中国历史年表的断代工程。这项工程完成后,很多学者不满意,国家又启动了一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现在已经完成了三个阶段,正在进行第四阶段。这个工程第三阶段把全国分成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又把这个三大流域分成八个区,又把八个区分成12个以城址为中心的重点遗址来进行研究。遗憾的是山东没有在其中。“山东有这么多文化,我多次呼吁,要在山东建立一个研究遗址,山东最好在莒县能建立一个。”
宋镇豪建议,要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莒文化,加强保护,一起开发,为中华民族文化振兴增添新力;同时建议成立一个莒文化与东夷文明的研究中心,培养一些人才;此外还要杜绝伪科学,不能无限无根据地扩大莒文化意义。记者 李晓哲 实习生杨玉梅
http://roll.sohu.com/20130607/n3782753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