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把脉中医发展的“领舞者”

发布时间:2013-08-10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101375956604953_change_zjx386_b.jpg

中医肾病学科带头人司国民在查看病房

  本报通讯员 黄莎莎 王省 本报记者 王建梁

  龙头舞则全科活

  在旁人眼里,掌管着一个省立医院中医科的负责人,怎么着也得是一位年过半百、花白头发的“老中医”形象吧。
初次与司国民谋面,极易懂读其人其事。看外观,四十多岁,一头乌发,快人快语,待人以诚,活力十足。这的确很难与传统的老中医形象画上句号。但他骨子里,透着一股山东大汉的豪气,透着为人之宅厚及为医之慈悲。

  三个多小时的交谈,一直是在司国民讲述“中医的理论与实践”中完成的,别人很难插进话去。他历数中华医学的发展里程碑;历述山东省中医的发展历程,俨然一位耄耄之年的长者;他如数家珍地谈起山东省立医院中医科目前的特色专业与技术专长,尤其是成功探索出来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模式”,以及其科室所取得的其他骄人业绩;他介绍了堪称一流团队的精神面貌,并满怀信心对其科室未来发展的蓝图进行了一番描绘。细想细思,司国民无疑是位科班出身的顶级专家,是一个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大胆践行者,是一个叱咤中医行业的佼佼者。

  当看了院方提供的司国民个人简历后,笔者的判断得到了印证:

  司国民,中医肾病学科带头人,学科负责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山东大学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山东省新药评审专家,山东中医药学会仲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0多年。擅长内科常见疾病、疑难杂症的辨证施治,尤其对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病、免疫性肾病、肾病综合征、各种继发性肾病、肾结石等)有深入研究;另外对脑病及男性病均能从中医理论出发,善用经方,灵活加减,形成一套自己的独特诊治方法。

  司国民眼下承担着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9项,其中获省科技二等奖1项,省卫生厅、省科技三等奖各2项,在研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省科委攻关课题、省卫生厅课题各1项。著作10部,其中主编4部,副主编4部,参编2部。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带教研究生十余名。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对于肾病的临床研究,采用西医诊断,突出中医辨证论治,整体微调,发扬中医药整体辨证治疗的特色优势,加强中医肾病学的理论研究,其中包括传统中医的研究方法及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1项,P31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的影响。山东省自然基金课题1项:P311对肾纤维化TGF-β1/Smad-ILK信号通路调节作用的研究。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独具心得,根据传统理论提出以益气活血、解毒泻浊、温阳固肾为原则,攻补兼施,重在解毒,从清血分毒的角度来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研制了治疗CRF的制剂参芪解毒颗粒。

  令人欣慰的是,不仅司国民个人业绩突出,医疗水平高超,经过司国民及科室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中医科发挥中医特色,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肾病专业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重点专业。2011年中医科肾病专业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积极参与全国中医肾病专业病种的诊疗方案、中医临床路径制定、临床验证、实施,已经形成了中医“气血水毒理论辨治肾病”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方案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模式,主要特色优势病种有慢性肾衰、水肿病、消渴病肾病等。科室提出的“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打造一流重点专科”的目标眼下正稳步推进。

  融贯中西 引领时代

  司国民与科室人员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技术进步是一个团队进取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是中医科发展的“助推器”。

  为此,他们坚持临床与科研并重,不断拓宽“科科联合”“中西联手”等方式,打造临床、科研链接式发展平台,以临床推动科研,以科研服务于临床。

  众所周知,中医、西医对疾病的不同阶段的治疗,各有优势和劣势,中西医结合能取长补短。尤其是现代检验数据为中医诊断、用药提供了依据,减少了盲目性,在不同疾病阶段进行分期辨证,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同时规避了药物的不良影响。

  司国民告诉笔者,中医科近几年通过中医临床路径制定、临床验证、实施,已经形成了中医“气血水毒理论辨治肾病”与现代医学诊疗方案相结合的崭新诊治模式:

  辨证用药,改良高位结肠水疗法

  利用结肠水疗机进行高位结肠水疗,加强早、中期慢性肾衰的治疗,可延缓进入尿毒症阶段。利用结肠水疗机进行高位结肠水疗与过去传统的肛管插入直肠段的结肠透析方法有所不同,它是以专门的导管插入高位结肠,深度为普通灌肠的4—5倍,灌洗液量亦为保留灌肠液的数十倍,扩大了结肠黏膜的吸收面积,延长了药物的保留时间,更好地起到了促使毒物排出体外,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的作用。辨证选用中药保留灌肠,效果更为明显。其临床通常分三型:1、湿热偏重型:清通方组成:大黄20g,牡蛎20g,制附子15g,丹参20g,公英20g,黄柏15g,苍术15g。2、寒湿偏重型:温通方组成:大黄20g,牡蛎20g,制附子15g,丹参20g,桂枝10g,茯苓20g。3、浊瘀偏重型:祛瘀方组成:大黄20g,牡蛎20g,制附子15g,丹参20g,红花10g,泽兰10g。上述方剂水煎至150m—250ml,用于上中药高位结肠水疗或中药灌肠。

  该方法比较适合早、中、晚期慢性肾衰;特别是慢性肾衰的失代偿期、衰竭期。水肿、腹水;尤其适宜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引起的重度水肿及腹水患者。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引起的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等胃肠功能紊乱患者。

  “中药高位结肠水疗”法可将不同时间的辨证所选方药,及时注入结肠,直达病所或经吸收后再布散于全身,以发挥整体的治疗作用,有利于保持药物性能和疗效的提高,中药直肠给药能加速奏效时间,提高疗效,且药物吸收部分不通过肝脏而直接进入血液大循环,可防止或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化学变化而改变药物性能,同时也可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和副作用。弥补了口服给药的不足,缓和了因药物格拒或吞咽困难、禁口等不能下咽的局限,增加了医疗手段。

  辨证施用,离子导入法

  离子导入中药显著增加了药物离子渗透性,从经络吸收、直达病灶,既作用于局部脏器,又通过中医经络原理整体调控。该法操作简单、给药途径特殊,无痛苦,避免了口服及注射给药的缺点;离子药直接渗入病灶,快速起效。

  临床常分两型:脾肾阳虚:生附片6g、仙灵脾10g、细辛3g、桃仁10g、红花10g。湿浊瘀阻:大黄6g、桂枝9g、水蛭6g、川芎12g、赤芍12g。

  辨证应用中药浓煎,将两块浸透以上中药浓煎剂的衬垫(由10层无菌纱布制成)、大小为8cm×12cm分别置于背部两侧肾俞穴区,再在衬垫上和腹部分置正负电极板,电极板分别接离子治疗仪的正负输出极,输出电流具体要根据患者的感受调整,有微弱针刺和热感即可,一般电流强度约为0.3mA/cm2,每30min1次,每日1次,2周为1疗程,一般2疗程。

  此方法比较适合各种肾病,如慢性肾炎(蛋白尿、血尿)、慢性肾功能衰竭、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病、糖尿病性肾病、过敏紫癜性肾病、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局灶增生硬化性Ig肾病、膜性肾病、慢性难治性尿路感染、慢性前列腺炎等,尤其适用于难以接受中药口服或存在格拒的慢性肾病患者。

  穴位注射,针灸治疗法

  针灸治疗强调辩证取穴和对症配穴相结合,临床上已广泛用于多种肾病的治疗,我们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穴位注射法,通过局部肾经相关俞穴给药,刺激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达到调理人体内环境,降低机体的敏感性并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微循环,使人体气、血、津液充足,提高人体抗病能力,促进病变肾组织的功能恢复。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在双侧足三里及肾俞穴穴位注射,常用药物有人参多糖注射液、薄芝糖肽注射液,血清肌酐、尿素氮、24小时尿肌酐定量、内生肌酐清除率、血红蛋白及血浆白蛋白等指标可进一步明显改善。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医科科研创新结出了累累硕果。近几年,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7项,主持完成的课题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10余篇被SCI收录,主编多部著作。

  创新源头“学”中来

  在医疗技术发展上抢占制高点,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人才带动战略,离不开一个精英团队的整体合作优势发挥。
在司国民看来,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再好的设备,再先进的技术,只有通过人的行为才能得以落实。因此,中医科坚持以人为本,立足解放生产力,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大最合理的开放利用。

  技术创新首先依靠学习培训。

  中医科人才的培养,在有综合优势的山东省立医院自然是得天独厚,近水楼台。中医科规定,所有新毕业的住院医师都要进行轮转,除了跟名老中医临证学习,打好中医临床基本功外,都必须到西医肾内科学习培训1年,掌握西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常规及对危急重症的抢救措施。住院医师在做主治医师之前还必须到西医内科学习主治医如何管理病房,为临床开展中西医结合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专科还定期邀请西医肾内科专家来科室开展学术讲座。与西医科室共建,在科研及临床诊疗中共同分析讨论,提升中医服务水平。

  司国民认为,人才靠招靠引,但培养和造就更是中医科室长久发展之计。

  科室每年外派1名医师,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肾病专科进修学习肾脏病常规诊疗方案及最新诊疗技术,学习时间3—6个月。每年外派1名护士,外出进修中医辨证施护,学习时间3个月。每年外派10余人次参加国家级、省级中医、中西医结合肾病交流大会,加强学术交流,及时掌握该领域发展趋势和新技术、新方法。

  通过多年人才培养建设,中医科肾病专业已经形成了年龄、学历、职称层次梯队合理的人才队伍。现有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1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7名,硕士学位者3名。

  绘制一纸未来发展“路线图”

  谈到下一步打算时,司国民收起了笑容,一脸严肃地说,中医科将在“综合发展,重点突出”的原则下,一方面继续强化中医药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发展重点专科并形成拳头专业,增加科室竞争力。

  具体在中医肾病专科建设方面:一是继续优化现有诊疗方案及特色疗法,将现在临床使用的几个协定方剂研制成院内制剂。二是在肾病的诊治过程中加强中医药的“前移后补”,即发挥中医药在预防康复方面的优势。“前移”就是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把中医体检与现代医学的微观检查相结合,对肾脏损伤进行初期筛查,在损伤的初始阶段进行中医药干预,从而截断疾病的发展。“后补”就是肾脏疾病的康复阶段加强中医药的治疗作用,减毒增效,减少透析、激素等有效治疗的副作用,发挥中西医结合的协同作用增加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即通过使用补益气血、调适胃肠、活血通络、理气安神等中药,对在肾病过程中遭受损伤的人体机能进行调节,使机体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三是改进中药的各种剂型,丰富中药应用手段,在中药汤剂、丸剂、颗粒剂等现有手段基础上,加强中药膏方、中药茶饮、中药食疗等手段的开发应用,结合前期的经验总结,通过一定数量病人的应用观察,逐步形成可以推广的适宜大多人群的规范化方案。并加强专科之间的横向联合,提高方案的疗效。
(中国科技网)

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3-08/09/content_631961.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