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语言文字学者称繁体字文化意义被夸大 简化字同样传承传统文化
【核心提示】简繁汉字是当代客观的存在,由于二者各具不同特点,实践感知也各不相同,存在简繁之争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现状不变,争议也将持续存在,一旦有偶发因素难免会成为热点话题。

近日,一条感叹现今很多中国人看不懂繁体字的微博引发了简繁汉字的又一次争论。有观点认为,简化字方便简易的特点更有助于普及文化;不同观点认为,繁体字更符合汉字表意的特性,更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应该如何看待争论?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语言文字学界的几位学者。
简化字并未割断传统文化传承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江蓝生告诉记者,简体字是指流行于群众之中,未经整理和改进,形体较为简易的俗字,不具有法定性;而简化字是指在简体字的基础上,经专家整理改进,并由政府主管部门公布的法定简体字。
有观点认为,简化字消解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繁体字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性。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程荣认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如果仅仅因为新中国成立后简化的2200多个汉字就笼统地把简化字和繁体字截然分开是不合适的。在古代,同一个汉字就有简体、繁体等多种写法,现行简化字大多数来源于古代简体字,因此在文化传承上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简化字大多源自我国历朝历代,具有约定俗成的历史基础,是中华文化土生土长的东西。”江蓝生补充说,虽然繁体字从整体上更能反映造字原理和汉民族文化心理,但是简化字同样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现行简化字绝大多数来源于古代的简体字,其中部分来自草书和行书,还有部分是“古本字”,比如“虫”、“从”、“云”、“气”等,而汉字简化也主要利用了传统的“六书”造字方法。没有人认为隶书、楷书替代甲骨文、金文、大小篆是割断了传统文化传承,同样也不能说简化字就割断了传统文化传承。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主编李行健告诉记者,简繁两种汉字是汉字在不同地域的当代变体,简化字和繁体字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他们和语言的关系并没有发生变化,在语言结构中,简化字和繁体字指代的意义是一样的,繁体字变成简化字并不影响对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的理解。他认为,文字和语言是两个概念,没有古汉语知识,即使通晓繁体字,也不能读懂古籍文献,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简化字和繁体字并没有太大区别。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董琨看来,按照现代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观点,汉字是一个庞大的符号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承载语义信息、表达思想、沟通交流,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是不以自身形体演变为转移的,不论是隶书、行书、楷书,还是繁体字、简化字,都可用于传承普及文化,简化字不能传承传统文化或传承有局限的观点,有失偏颇且不符合客观事实。
汉字简化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有学者表示,汉字克服了国家和民族由于地理和方言等因素造成的阻隔,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对汉字的心理认同是维系海内外炎黄子孙的重要文化纽带,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未中断,汉字功不可没。
江蓝生认为,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算起,汉字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总体处于变动与相对稳定之中。汉字形体的发展变化有简化也有繁化,但主导趋势是简化(由以图形为主到以线条、符号为主),常用字简化的趋势更为明显。程荣认为,随着社会发展,汉字词汇愈加丰富,需要记写的内容越来越多,其使用群体也不断扩大,促使汉字朝简、明、快的方向发展,汉字简化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董琨告诉记者,汉字在使用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两条规律的制约,一是“简易律”,即书写汉字的人希望写得快,要求汉字形体简单易写,于是形成汉字的简化演变取向,例如小篆是对甲骨文、金文的简化,隶书是对小篆的简化,楷书是对隶书的简化;二是“区别律”,即阅读汉字的人希望汉字形体、意义明确,彼此之间要有区别,便于辨认理解,实现汉字的表达功能,所以不能无节制地加以简化。董琨认为,从总体上看,简化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趋向。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盛玉麒认为,语言和文字都是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如果一味强调汉字的表意性,片面追求汉字构形的所谓理据性,反而容易导致读错、写错很多汉字。
江蓝生表示,汉字简化后提高了书写效率,《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2200多个简化字平均笔画数为10.3画,比相对应的繁体字平均减少5.8画,顺应了群众的需求,汉字简化的成绩是巨大的。
加强文字交流 缩减语言分歧
当前,两岸四地交流日益频繁,如何消除因汉字简繁差异给交流带来的阻碍?董琨认为,加强文字交流无疑是很好的方向。
董琨表示,简繁汉字是当代客观的存在,由于二者各具不同特点,实践感知也各不相同,存在简繁之争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现状不变,争议也将持续存在,一旦有偶发因素难免会成为热点话题。
为进一步推动两岸语言文字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经贸文化等各领域交流,2012年,由两岸专家合作编纂的《两岸常用词典》出版,李行健即为该词典大陆版主编。他表示,该词典顺应了两岸关系变化的新形势,整合两岸语言文字,成为两岸语言文字化解歧义、顺畅沟通的桥梁,也将促进两岸文化更深入地交流合作。
江蓝生认为,为加强两岸四地语言文字的交流,目前大陆应逐步做到“用简识繁”,台湾则应“用繁识简”。
盛玉麒告诉记者,最近山东大学与港澳学者合作开展一项简繁汉字使用情况调查项目,山东大学负责“大陆简繁汉字认知与使用情况调查”,刚刚完成问卷回收整理工作。在1558份问卷中,赞成“用简识繁”的有994人,占总人数的63.8%,不赞成的有222人,仅占14.3%。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陆民众对这个问题持较为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盛玉麒说,据台湾朋友介绍,岛内民众对简化字也同样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提款机、景点招牌等都增加简化字标识以欢迎大陆游客,许多在校学生为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也在努力学习简化字。
news.hexun.com/2013-08-21/157291225.html
语言文字学者称繁体字文化意义被夸大 和讯 2013-08-21 10:11:00 |
 |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盛玉麒认为,语言和文字都是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如果一味强调汉字的表意性,片面追求汉字构形的所谓理据性,反而容易导致读错、写错... 百度快照 |
简化字同样传承传统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3-08-21 09:25:00 |
 |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盛玉麒认为,语言和文字都是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如果一味强调汉字的表意性,片面追求汉字构形的所谓理据性,反而容易导致读错、写错... 百度快照 |
语言文字学者称繁体字文化意义被夸大 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2013-08-21 09:08:00
盛玉麒告诉记者,最近山东大学与港澳学者合作开展一项简繁汉字使用情况调查项目,山东大学负责“大陆简繁汉字认知与使用情况调查”,刚刚完成问卷回收整理工作。在1558份... 百度快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