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者蔡德贵,思想史学者,1945年6月生,山东招远人,现为山东大学教授。(秦斌/摄)
学者蔡德贵是一名巴哈伊信仰研究者。在他看来,之所以当下社会“不善”的东西太多,是因为人心出了问题,是人心里“善”的部分出现滞胀,被堵住了。如何应对这种戾气,是整个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疏导功能,提升社会的精神文明状态。需要说明的是,这篇采访也是“心灵史”系列报道的开端。接下来,我们将以学者自述的形式,不定期向读者传达文化界对心灵、信仰、道德、精神生活等诸多方面的见解,试图呈现时代的心灵图景,以求重新认知时代、社会和我们自身。
内心和谐 最重要的是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关系
2008年夏天,季羡林先生要我做他的助手,在这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他的半个学生。为什么呢?我入北大,上东语系,他是我们的系主任,给我们做讲座,或者开过全系大会,但是没有给我讲过课。
后来,在季老临终前,他跟我口述历史的过程中谈到八个问题,其中就谈到“内心和谐”。他特别强调,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要追求灵性的东西。灵性的东西是精神力量在起作用,实际上,每一个人生活所需要的养分非常有限,维持温饱是很容易的事情,要有“灵性”则很难。
季老是在和温家宝见面时谈到“内心和谐”的。他提出,人要面对三个关系,即: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叫它“天人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或者说人际间的关系;第三个,是人的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关系,讲内心和谐。
具体说来,“天人关系”在传统文化里已经得到了解决,儒家、道家都讲天人合一,它要求我们不要掠夺性地开发资源,要把自然当朋友,所以季老特别欣赏一句话,与自然为友。老爷子爱猫,这是出了名的,多的时候家里有几十只猫,猫在他稿纸上撒尿,不发火。与自然为友,他真是做到家了。第二个,是人际关系,“三纲”现在变化了,不是绝对服从,而是相对应,比如“父慈子孝”,而不是“父为子纲”。第三个关系最重要,他说,假如内心不和谐,前面两个关系根本没法实现。
心灵养料 从儒学传统反思善恶之分
我做了儒学与巴哈伊信仰的比较研究。我想,我们能从儒学获取资源,获取“心灵养料”。你比如说,朱熹开始了改善人类道德状况的一个途径,他强调人应该存善念、灭恶念。
要达成朱熹说的存善念、灭恶念,方法很简单。据季羡林先生考证,好像朱熹是从印度学来的,就是每一天晚上要省察自己,你这一天干了善事,还是干了恶事。干善事你把一颗白豆子放在一个瓶子里,干恶事就放一个黑豆子在另一个瓶子里。结果,你会发现,开始阶段,黑豆子多,也就是做恶事多,后来慢慢白豆子多了,心就向善了。这一方法看起来简单,但在做的时候,内心有一个痛苦和改造自己的过程,假如没有这个过程,就不可能持之以恒地装白豆子、黑豆子,更不会认识自己,去向善了。这种方法,我觉得现在都应该推广,以通过具体的事情来增加善念、去掉恶念。
儒家修身养性的具体方法很多。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儒家的这一套学说,在“五四”运动以后被一部分比较激进的思想家批判得过多、过度,今天我们应该重新恢复,加强道德修养。人生在世,如果只追求物质生命,只图享受,不追求精神生命,那这个“人”的存在也是不完善的。
能从儒学吸取的养料太多了,最主要的,还是上面提到的,要正确处理“天人关系”、人际关系、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关系。儒家提倡和谐,儒学的核心就是“和”,比如“家和万事兴”,就是从孔子的思想里来的。
社会精神 人心善的部分被堵住了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对宗教向来抱有“同情之理解”的态度。宗教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甚至可以说,离了宗教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存在。但是,宗教和科学一样是双刃剑,利用好了能发挥积极作用,传达正能量,如果用歪了,宗教变成一个低俗的信仰,那就是迷信了。我认为,高雅的信仰叫宗教,低俗的信仰叫迷信。这要区分开。
在灵性精神中,宗教如何发挥自己的力量,也需要重新思考。我们要看到,宗教在某些层面被歪曲利用了。你看佛教,官员、商人进庙烧香,他们去拜什么去了?是求心灵解脱吗?不是,往往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抱着功利性需求去的。实际上,佛教的教义千条万条,根本性的一条是“众生平等”,假如忽视了这一条,就把佛学读歪了。但现在你看,芸芸众生到佛寺里头,没有来追求众生平等的,官员、商人拜佛,都是想着怎么让自己更加高高在上。真正的宗教,应该是净化心灵,不是膨胀欲望。
最后,我得说,现在不善的东西太多了,简直是罄竹难书。出门要受骗,上车要被偷,我和老伴都被偷过,接电话有敲诈,一切都变得不安全,这是人心出了问题,是人心里善的部分出现滞胀,被堵住了。
我认为,要通过灵性的张扬,来提升人的素质、精神品位,如果提升了,社会就会出现转机。当今,市场经济往前发展,人们往往注意物质文明,怎么追求财富,如何增长GDP,而精神文明的提高,少有人关注。这个时候,精神的力量、灵性的力量发挥作用,普及开来,社会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
疏导戾气 可以发挥传统文化的功能
我们谈论心灵,很有必要。我认为,不管哪一个人,他从出生到最后走进天堂,都受到三种力量的控制,这三种力量就是科技精神、人文精神和灵性精神。科技精神不用说了,人文精神在中国是最突出的。儒家突出修身养性,没有修身养性,人的心灵会非常糟糕,所以要通过良知、良心来约束自己。但是,光有这两种精神还不行,还要有一个灵性精神,得有一个外在的力量来管住你,也就是“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观点。
现在的社会,我们张扬了物质力量或者说科技的力量,甚至有些人鼓吹科技至上,认为科技能解决一切问题。这一点完全错了,科技绝对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而且,如果科技越发展,人类的道德不约束,没有外在的力量来加以控制人类的欲望,那么科技的杀伤力会把好人也灭绝的。我坚持这个观点。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个社会戾气太重,很多不正常的个案时常发生,最近报复社会的事情多了起来。很多人迷惑不解,我也有过迷惑:全球文明越来越发达,为什么乱象似乎比从前更多了?我觉得,这正说明人类文明要进入新的文明周期,这时候,乱象不可避免。
当然,我们也不能袖手旁观。对于社会戾气,如何进行疏导,是整个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要发挥传统文化的功能,比如儒家提出的修养方法或者道德禁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另外,宗教的戒律也需要挖掘出来,经过改造之后,为我们所用。
■ 心灵榜样
新京报:在你看来,有身、心、灵较好融合的典型或者说榜样吗?
蔡德贵:宋代有个哲学家叫邵雍,他比较典型,他已经到了见喜不喜、见怒不怒的状态,是那种解脱、洒脱、超越的风采。现在,有什么心灵榜样很难说,但是改变人生的例子还是很多的。比如潘石屹,他信仰巴哈伊后,对他人生的改变很明显。曾经他的婚姻都要走向崩溃,要离婚了,但这时候他们两人遇到了巴哈伊,都调整心态,发现了对方的美,而以前是发现对方的丑或者说不和谐。
■ 巴哈伊信仰
巴哈伊信仰(或称巴哈伊教)由巴哈欧拉及巴孛在1844年创立。“巴哈伊”是指接受巴哈伊信仰并按其准则生活的人,他们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竭尽所能地促进他人及社会的福祉。巴哈伊信仰的最高宗旨是实现人类大同和创建世界文明,其基本教义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类一体。
我虽然没有皈依某个具体的宗教,但得益于研究,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蔡德贵
www.ccdy.cn/renwu/mingjia/201308/t201308
蔡德贵:以灵性精神支撑内心世界 千龙网 2013-08-21 10:50:14 |
 |
蔡德贵 思想史学者,1945年6月生,山东招远人。现为山东大学教授、巴哈伊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和东方哲学、宗教,... 百度快照 |
蔡德贵:疏导社会戾气 应发挥传统文化的功能 文化传播网 2013-08-21 09:33:15 |
 |
学者蔡德贵,思想史学者,1945年6月生,山东招远人,现为山东大学教授。(秦斌/摄) 学者蔡德贵是一名巴哈伊信仰研究者。在他看来,之所以当下社会“不善”的东西... 百度快照 |
21_7371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