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发布时间:2013-09-16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演讲人:蔡德贵

  简介:

  蔡德贵先生,1945年6月出生于山东招远,现为山东大学教授、巴哈伊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和东方哲学、宗教,曾任《文史哲》、《孔子研究》主编。主要著作有《十大思想家》(合著)、《秦汉齐学》(合著)、《修身之道》、《阿拉伯哲学史》等,主编有《东方著名哲学家评传》5卷、《阿拉伯近现代哲学》、《世界哲学家词典》、《东方思想宝库》、《中国儒学年鉴》等多部作品,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

  阅读提示:

  ■人类起源是一元论,人类文化进化是多元论,人类的最后归宿是大同论,会走向全人类统一。

  ■要处理自己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可以称之为天人关系;要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称之为人际关系或者社会关系;要处理自己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称之为心身关系。这些关系处理好了,一个人在社会上就会被人尊敬,就是会做人。

  ■孔子用“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奠定了义利关系的基础。在义利之间,就价值地位说,义高于利;就价值比值说,义重于利。在进行价值选择的时候,合义的利可取,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也可以去干。不合义的利则坚决不取,把它看作眼前浮云。经过后来儒学家的发扬光大,儒家在价值观上基本定型为“先义后利”、“以义率利”的义利观。

  不同文化造就不同道德认知

  人类起源是一元论,人类文化进化是多元论,人类的最后归宿是大同论,会走向全人类统一。科学界发现,人类最早的遗骨,是产生在440万年前的埃塞俄比亚,而走出非洲是在78万年前,这是科技界已经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复旦大学的科学家也证明中国人是从非洲走出来的,和非洲人具有同样的基因。因为最先走出了埃塞俄比亚,所以埃及文化成为全球最早成熟的文化。后来的人类又不断前行,形成了众多的文化体系。全世界到底有多少种文化体系?多者分为几千个、几百个,季羡林先生分为四个: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希腊罗马-欧美文化。我进一步缩减为三个:筷子文化、手指文化和刀叉文化。

  在筷子文化、手指文化和刀叉文化这世界三大文化中,筷子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以儒道互补为主要特征,强调的是合一自然的综合思维,注重的是“立”的文化。儒家的三“立”是正面的强调,立德、立功、立言是立,“三十而立”也是立,“己欲立而立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都是立。孟子所谓“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可夺矣”,为此儒家提出一套“为己之学”,以修身立命成仁为宗旨,造就一种圣人人格。《易·说卦》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到宋代的张载,把以前主体的“立”,扩大到客体的“立”,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的使命感、责任感扩大到天地万物。张载要给天地立秩序,为百姓求福祉,气魄宏大,无以复加。而道家则反面论证,通过告诉人“企者不立”(跂者不立),不要弄虚作假,来证明要因循自然。因为自然是“独立而不改”的,有多高就是多高,踮起脚尖站立是不算数的。庄子则从另外的角度来反证,所谓“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这种立的文化,强调的是文化自觉,启发的是道德良知,实现的是人格完善。作为一种道德自律,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的文化缺乏的是对知识的探求,缺乏创造性,因此科技相对落后一些。而且我们的宗教文化一直比较弱,致使原先在孔子思想里具备的畏天、畏圣人之言的那种敬畏感,逐渐湮没在天人合一的人神不分的状态中。现在我们和基督教对话,实际上应该学习西方文化的那种求知和戒律。

  手指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宗教文化,不论是印度的宗教,还是伊斯兰阿拉伯世界的宗教,不管是有神论宗教,还是一神论宗教,抑或是无神论宗教,其宗教一也。这种宗教文化形成的是一种亲证自然的辩证思维,强调人与外在世界的对立性,因此强调人必须有戒律,因为人类之外还有一个神灵的世界,神灵是人类的主宰。而戒律是神灵管理人类的法宝。

  这样一种辩证思维使印度人、阿拉伯人特别愿意提出一种亲证自然的观念。印度的泰戈尔就特别提倡亲证自然的思想。所谓的亲证自然就是不要用言语来描述自然,而是要用心灵来感受自然。所以泰戈尔通过亲身亲证自然,提炼出来一句非常美的散文,叫做“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他认为那就是亲证自然才能够得出的一种境界。

  这样,辩证思维就使印度人、阿拉伯人都喜欢自身的亲证自然。亲证自然的结果就是这两大文化圈的宗教精神最发达,这样和中国的综合思维方式所产生的人文精神发达这样一种文化,就有了区别。所以如果说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所形成的是合一自然派,那么印度文化和阿拉伯文化所形成的就是亲证自然派。这样就把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的共同点——亲证自然和中国文化的合一自然做了一个简略的区分。印度人和阿拉伯人除了亲证自然这一点完全相同以外,他们吃饭也都是用手指,用手抓,这个习惯完全一样。不管是什么样的饭,都要用一个大盘子各样都盛一点,然后用手指抓到嘴里吃。还要注意,印度人也好,阿拉伯人也好,他们用的都是右手,绝对不能用左手,左手有另外的用途;而且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如果和客人握手也绝对不能用左手,因为左手是不干净的。

  刀叉文化是一种注重分割自然的分析思维的文化,从希腊罗马开始,向来注重对知识的探求,逻辑学非常发达,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科学思维体系。英国哲学家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象征着西方文化对求知的执着。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几乎与用刀叉吃饭的同时,在西方形成了工业革命的高潮。那么透过刀叉,我们非常形象地看到,拿过一块肉来用刀子把它切开,切割的结果和思维方式也有了关系。从16世纪以后,西方人特别把古希腊的那些哲学家的逻辑思维发展起来,开掘出来,形成非常发达的分析思维。所以在思维方式方面,有的学者做比较,说西方人下定义,最头疼的是定义一。什么是一?他非得拿一把具体的椅子,说这个是一,一把椅子。然后开始分析椅子是由什么组成的——木头,然后分析有几块木头,然后再分析木头是粗纤维还是细纤维,然后再对纤维进行分析——分子、原子等继续往下分。他沿着一分为二、二分为四这样一种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分析来分析去的结果,那就是凡事他都要知道为什么。例如瓦特看到锅盖被蒸汽推起来,他就要问为什么,他最后分析来分析去就解决了蒸汽机的问题。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来,他就刨根问底,就开始分析,分析来分析去,分析出一个万有引力定律。这种分析思维方式就形成了16世纪以后西方的科学精神的发达,特别崇尚科学,崇尚理性,而且由崇尚科学,崇尚理性发展到了今天西方的自然科学特别发达。由这种发达的自然科学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全球的人都是共同获益的。

  西方文化后来吸收产生在东方巴勒斯坦沙漠的基督教文化的戒律,实现了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人管不了的,法律不起作用的,就让上帝的戒律来管。但是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宗教的作用往往被当做政治的工具,只是在总统就职仪式上宣誓的时候才用得着。

  但是刀叉文化的弱点也显而易见,正如20世纪初,德国学者施宾格勒《西方的没落》所指出的,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维,发展出发达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科学技术又促发了西方人征服自然和征服外族的野心,导致物质主义盛行,帝国主义蔓延。

  做人须从修身做起

  人生是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人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要处理自己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可以称之为天人关系;要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称之为人际关系或者社会关系;要处理自己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称之为心身关系。这些关系处理好了,一个人在社会上就会被人尊敬,就是会做人。

  因此,人生在世,第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会做人。做人,就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认识和改造自己,自觉地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贯穿在这一过程中的,就是做事和人际交往。做事和人际交往会表现出一种总体的生活态度,其主要表征就是人格尊严。人格尊严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追求、道德观念、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中国自古就有“做人难”的说法,处理天人关系难,处理人际关系难,处理心身关系也难。要学会做人,必须从每个人的修身做起。

  修身之重要,中国儒家学者向来十分重视。唐代大臣张九龄将儒家的修身之道概括为四方面:正志虑,端形体,广学问,养性情。因为心志所思所虑不精,心思不一,就会喜怒无常,好恶多僻,修身也就会无所为主。只有持其志,深其虑,才能勤修致敬,而修身之本确立。容貌不肃,形体不端,颜色不恭,就会举动轻浮,辞气粗鄙,修身也就会无所为依。只有言行有法,行动时才会有规有矩。学问之重要,在于有操守而无学问,就会择而不精,语焉不详,而身之所不知求善,只有博稽众理,深识典文,那么什么可以效法,什么应该警戒,才能知道所以违者,和所以效者,而修身之鉴也就齐备了。涵养之重要,在于有识力而无涵养,就会行为多苟且之举,修身也就达不到纯美。涵养深厚,就能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无偏无隘,修身就可完满了。

  张九龄概括的四个方面,被宋代欧阳修简化为八个字:“内正其心,外正其容”。为了正心和正容,古代人想出了不少办法。明代徐溥采用“投豆法”。他从很小的时候,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随时修养品德,积善除恶。他仿效古人,用两个瓶子装豆子,一个装黄豆,一个装黑豆。头脑里有善念,说善话,行善事,就在黄豆瓶子里装一粒黄豆。有恶念,说粗话,行恶事,就在黑豆瓶子里装一粒黑豆。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他便不断扬善抑恶,慢慢地,黄豆与黑豆差不多了。日积月累行善,黄豆到底比黑豆多了。就这样,他一直坚持修己,就是官至华盖殿大学士,也没有忘记积善除恶,修身养性。

  孔子把修身之道具体化为九个方面,称之为“九思”:看要考虑看明白,听要考虑听清楚,脸色要考虑温和,仪态要考虑庄重,说话要考虑忠实,做事要考虑认真,有疑要考虑请教,发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看到可得的东西要考虑是否该得。“九思”要有“三戒”来配合。“三戒”是:少之时,血气未定,所以戒之在色;及其长大成人,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绝对不要贪得无厌。

  在己与人、我与他的关系上,孔子的态度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想干的事,也让别人干;自己想达到的目标,也让别人达到;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让别人去做。1993年8月28日至9月4日,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大会上,6500名代表制定并通过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会议上,人们对包括孔子所说在内的一些“金规则”取得了一致的意见。

  这些“金规则”包括: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督教所说的“你不要别人对你做的事,就不要对别人做”,“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怎样待人”;伊斯兰教所说的“你们当中,谁若不想要兄弟得到他自己想要的东西,谁就不是信徒”;佛教所说的“在我为不喜不悦者,在人亦如是,我何能以己之不喜不悦加诸他人”;印度教所说的“人不应该以己所不悦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这乃是道德的核心”。在上述的“金规则”中,孔子只用八个字就把其他宗教所要说的话全说出来了。

  透视这句话的表面,我们还可以明确地感受到孔子没有明确说出来的另一句话,那就是:“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应该成为一切伦理道德的基点。从小处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以用这个原则。从大处说,国际之间的交往也可以用这个原则:你不想让别的国家欺负你,那么,你也不要欺负别的国家;你的国家在困难的时候,希望别的国家来援助你,那么,别的国家在困难的时候,你也应该去援助别的国家。以此类推,我们可以举出生活中的许多例子,基本精神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几个字,可以使人宽容平和、善解人意、心地善良、助人为乐、胸怀坦荡、涵养高迈!也难怪积累了九十年丰富人生经验的季羡林老先生,非常动情地说:“能做到这八个字,到共产主义也不过这个水平。”

  修身“双核”:诚心与去欲

  修身也就是心性修养。心性修养的核心是诚心和去欲。

  不必多加留意,我们都可以听到、看到身边所流传的美妙话语:心诚则灵、童叟无欺、诚招天下客……可见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诚信一直作为民族精神的一缕血脉,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今天。

  当前社会状况的大方向是向上的,但是也有道德失控、水平下降,甚至所谓道德滑坡的现象。其原因很复杂,但其中有一条原因是大家都承认的:传统的价值观发生了动摇。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的经济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由此引起的负效应是滋生了一些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思想,人的价值哲学发生了变化,社会中于是发生了不少不良现象,如接受红包和回扣,乱收费,乱摊派,至于见危不救或者救人以前先讲价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一切都与金钱有关,是拜金主义在作怪。

  金钱果真那么重要?在义与利的天平上,到底应该往哪方面倾斜呢?修身在这方面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明确价值观。在儒家的价值哲学中,一向认为人的道德价值高于物质利益。孔子用“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奠定了义利关系的基础。在义利之间,就价值地位说,义高于利;就价值比值说,义重于利。在进行价值选择的时候,合义的利可取,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也可以去干。不合义的利则坚决不取,把它看作眼前浮云。经过后来儒学家的发扬光大,儒家在价值观上基本定型为“先义后利”、“以义率利”的义利观。

  儒家的这种价值观,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道德上的以义率利和经济上的义利双成。在道德上,价值标准不能只强调利,而必须导之以义。有了“义”的引导,利也可以在价值原则的规范之下达到“善化”。而在经济上,属于客观面的救世济民(如政法工商农医等),不能不讲利,但也不能只顾利,而不要义,必须义利双成。

  社会伦理状况的改善,在于社会成员个人道德水准的提高。而要使个人道德水准提高,就必须加强个人的修身养性。儒家的修养学说在今天仍然是有实用性的。

  修身养性的关键是正确对待物质欲望。人活在世界上,首先需要衣食住行,必须满足人的一定物质欲望的需求,不满足,人就无法生活。需要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初始原因,人类的第一个需要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个需要满足了,新的需要又产生了,从而又引起为满足新的需要而展开的社会活动,新的需要的不断产生,就成为人类各种社会活动不断产生和发展的持续动力。而且需要还推动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在生产劳动中结成各种社会关系,在婚姻生育中结成血缘亲属关系。然而,人类为了需要的满足,既可以激发积极性,创造出人生的辉煌,也可以走向纵欲和贪婪,毁掉自己的一生。应该怎样去对待需要、对待人的物质欲望?是无限制地去追求物质方面的高层次享受,使饮食男女的欲求得到高度满足,还是控制欲望或者禁绝欲望?

  宋明理学因为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而被指斥为用“理”杀人。人是不能灭欲的,灭欲就等于不让人有物质追求,使人无法活。所以禁欲说和灭欲说在现实社会中是行不通的。寡欲说和节欲说是可以提倡的。

  孟子主张寡欲说。他的理论前提是承认人的食色之欲和求生的正当欲望,肯定生是人所欲,好色是人所欲,富是人所欲,贵是人所欲,欲贵欲富是人的共同欲望。既然人人都有追求富贵的欲望,那么,统治者要治理天下,就应当考虑到人民群众的正当欲望,使老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什么不满,施仁政于民。

  但是,人追求物质的欲望与社会的政治和道德原则不会完全一致,如果发生矛盾,该怎么办?比如,扭断哥哥的胳臂,抢他的食物,就得到吃的,不去扭断哥哥的胳臂,就不能得到吃的,那就去扭断哥哥的胳臂吗?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孟子认为就要考虑礼与食哪一个重要的问题。孟子主张,当欲与礼矛盾时,要用礼节制欲,生命与礼义不能兼得时,要毫不犹豫地“舍生而取义”。如果不这样,那就等于承认一切私欲都是合法的,从而使求生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为了使生之欲望和礼义兼得,孟子提出了“养心莫善于寡欲”的主张。人不做所不当做的,不想所不当想的,就是寡欲。通过寡欲,可以培养出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独立于天地之间,使心不为物质所动,从而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寡欲用流行的话来说,可以叫做“抑制激情”。这四个字是一切值得称颂的人类品质的根基。事实上,这四个字体现了世界之光明,体现了人类所有灵性特征的坚实基础。这四个字是一切行为的平衡之轮,是使人类所有美德保持平衡的手段。因为欲望是使饱学之士一生的无数收获化为灰烬的火焰,是他们那日积月累的知识之海也无法熄灭的吞噬一切的大火。欲望会使人远离正义,步入危险而黑暗之途,追随激情与欲望只能使人堕入恐怖之海。

  人类通过抑制激情和寡欲,最后能够做到:富足时能够慷慨,贫穷时不要失望。如果一个人在路经遍布黄金的河谷时,也能够视如浮云,毫不迟疑地直行而过,不屑回顾,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抑制了激情、控制了欲望的人。如果一个人在遇到一个绝代佳人时,他的心灵丝毫不会被贪恋美色的阴影所吸引,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值得称颂的人。

http://cppcc.people.com.cn/n/2013/0916/c34948-22927467.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