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大学内的“八马同槽”雕塑 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韩双娇
一座大学,撑起齐鲁大地的文脉。许志杰的一部《山大故事》,却开从私人视角讲述山东大学历史的先河。比之于北大、清华,山大在历史上的文化含量与名人足迹毫不逊色,在《山大故事》之前,却鲜有人整理和开掘故事层面的山大历史。作为1979年入学山东大学历史系的学生,许志杰有关山东大学历史沿革、名师高足的资料收集自他毕业那一天就开始,今年是他毕业第30年。
历史浩瀚,往事悠悠,一部《山大故事》,从杏坛和稷下学宫入题,穿插作者自己亲历山大历史的回忆和感触,把私人血脉和浩然文脉用21万字汇聚在了一起。
第一部以“山大故事”命名的故事集
1979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三个年头,和前两年不同的是,这一年对考生的年龄做出了限制,不能超过26岁,而且必须未婚。许志杰没有这份忧虑,因为他是应届高中生。高考成绩拿到手里,填报志愿的时候,他按照父母和中学老师的意愿,填报了山东大学历史系,尽管当时潍县教育局的一位官员告诉他的家人,以他的高考成绩,完全可以报考京、沪的综合性大学。
许志杰永远打上了山大的烙印。用他的话说:“感谢当时的选择,让我受惠于各位老师的亲手栽培。”这并不是一份恭维,因为上世纪80年代初的山大,的确名师荟萃,学术风气开放自由,是一段名副其实的黄金时间。全书分割成“序文”、“大学”、“教授”、“校长”、“校园”、“记录”、“星星”、“永恒”、“仰望”、“结语”十大板块,非常醒目、新颖,既有奖掖后学让人如雷贯耳的冯沅君、陆侃如、童第周、成仿吾等名士与山大的渊源,又有作者自己对往事和名师的追思与回忆,是私人视野和历史维度的双重写作,带着生命的体温。
据了解,《山大故事》是第一部以“山大故事”命名的故事集。许志杰写作21万字,却只用了20多天,他没有特别查阅资料,因为“毕业之后,凡是遇到山大老先生的书,我看到了都会买下来”,相当于在毕业后30年的时间中完成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做春秋史课代表的日子
刘培平,现任山东大学档案馆馆长,是许志杰当年在山大读书时的同班同学,而他的夫人,现任山东大学出版社编辑部主任的王桂琴女士,也正是《山大故事》的责任编辑,因此一部《山大故事》,也熔铸了他们同窗之间对山大真实的感情。《山大故事》开篇是《一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故事版本》,硬把山大故事起源推到了孔圣人和稷下学宫,历史的时空感顿生。偏偏大学三年级,许志杰是“春秋史”这门课的课代表。每节课之前,有一项“仪式”,就是课代表要在讲台上先背诵一段春秋史教材中的内容,老师才开始正式授课,颇有私塾背书的韵味,尽管这只是一门选修课。而当时他们所用的教材几乎都是授课老师亲自撰写的,每位先生的课程都充满性格。比之于当下大学教育的流水化作业,许志杰认为当年老师对学生学习的督导真是用心很深。
“那时候的大学教育,和现在的完全不一样。”许志杰说,他在山大历史系就读的那段时光,是“抱着书过来的”。王桂琴认同了这种说法,作为同窗他们有很多共同的回忆,她对《山大故事》的直观感受是:情感真挚。一部大学故事,带旧日同窗重回精神故里。
许志杰讲述了很多细节,自然而然回忆当年著作等身、风度翩翩的老先生,“例如教授我们古文字学的徐连成先生,他其实认识的甲骨文,比郭沫若还要多,讲课总是信手拈来,滔滔不绝。”
而师长的生活风度事关中国传统文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许志杰说起,当年冬日漫步校园的老师,往往能见到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穿着传统中山装,系方格开司米围巾,风度悠然翩翩走来,也是校园中的一道风景。修养和气度,自然是长时间文化浸淫的结果。
刘培平这样评价许志杰的《山大故事》:“相比较洋洋洒洒的数十卷的《北大故事》、《复旦故事》,许志杰也有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继续书写,分门别类整理山大故事,内心有一份颇为宏大的写作计划。”
“八马同槽”
梅贻琦对大学精神的解释是:“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山东大学历史悠久,历史上名震山海、如雷贯耳的大师不计其数,有些时期甚至占据中国文史学界的半壁江山。作为晚辈,许志杰说他不敢评论,但是却尽量将自己所知的山大历史上的大学问家记录在内。而“八马同槽”一节,是许志杰自诩《山大故事》中写作得最好的部分。
所谓“八马同槽”,通俗说法是八匹骏马在一个食槽里吃食,偶有争食,但八马协力,也可以让山系大壑如履平川。八马,就是指的上世纪50年代初山东大学历史系历史上八位声名卓著的教授。许志杰研究,入选八马的教授,有两个版本,最初的版本是杨向奎、童书业、丁山、陈同燮、郑鹤声、黄云眉、赵俪生以及赵纪彬,而依照2009年山大著名教授、学者路遥先生在《山东大学》学报中的文章,八马同槽应该是童书业、郑鹤声、黄云眉、张维华、王仲荦、赵俪生、吴大琨和陈同燮。两个名单稍有不同,正因为大师太多,8个名额太少。
其实如何划定八马同槽的名单并不重要,因为以文史哲见长的山东大学,八马之外还有好马无数。八马之中,仅以丁山为例,就可知骏马之响:丁山先生1901年生,是中国最早研究古文字、音韵学的大家,对我国的甲骨文考释有卓著贡献,1933年9月被聘为山东大学教授,与他一起受聘的还有萧涤非、孙大雨等著名学者。当时梁实秋、王淦昌、宋君复等一流学者都任职山大,而次年老舍和童第周才入驻山大。
八马同槽佳话,只是对山大历史上大家如云现象的一个小小注脚。
亲历历史,接受唐德刚先生授课
《山大故事》,不仅仅是历史资料的整理和收集,更因为作者山大学子的身份,而亲历许多大师的真容,因此故事也就带有了生命的体温。另许志杰印象颇深的是听唐德刚先生亲自授课,他将那短短的半年,记录为“受益终生”。
唐德刚先生2009年已经仙逝,他是享誉国际的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1920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县西乡山南馆唐老圩,1939年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历史学系;1948年赴美留学,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1959年获史学博士;后留校任教并兼任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图书馆馆长,负责口述历史计划中国部分;1972年受聘为纽约市立大学教授、亚洲研究系系主任;曾任纽约文艺协会会长。如此学养深厚的大师,当年凭借67岁高龄,短暂地在山大亲自授课过一段时间。“唐德刚先生是1981年春天到山大历史系授课的,那年我读大二。”许志杰回忆,唐先生的每节课,他都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而最有趣的是:唐先生的名片非常别致,就是一张空白卡纸,他要送给谁,就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唐先生的课非常机智幽默,把本来严肃枯燥的历史课讲得像故事一样好听,开风气之先。……在唐德刚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胡适的影子,谦谦君子,宽以待后生,轻松幽默准确的创作态度,文中有史,史中有文的写作风格,使他的文章‘无人可仿,无人可冒’。”
今年10月6日,山东大学迎来了第112岁寿辰,今年也是许志杰毕业整整30年的节点。如今,许志杰本人和当年许多亲历大师的学子一样,已经年过半百,也快要到了当年大师们的人生阶段,才更能够理解大师们的不平凡。而那些跃动的青春和大学中的故事,对后人说起,如同传奇、话本一般,让百年山大这块牌子更加丽丽动人。
http://jnsb.e23.cn/shtml/jnsb/20131030/12059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