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初,国立青岛大学成立。当时青大校园里也有几位嗜好杯中物的教授,他们呼朋引伴,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有时还结伙远征,近则济南,远则南京、北平,自谓“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在当时知名度极高,被人们称作“酒中八仙”。
七名“酒徒”与一位“女史”
在青大这些教授眼里,青岛风光虽然秀丽,但终究是个海陬小邑,没有什么古迹,附近的名胜也只有崂山,没有南京的夫子庙,更没有北平的琉璃厂,用闻一多的话说就是“没有文化”,不能发思古之幽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当时校长杨振声好饮,每周六校务会议后组织众人聚餐,诸位教授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久而久之这个聚餐便成了定例。
经常参加宴饮的有杨振声、赵太侔、闻一多、梁实秋、刘本钊、黄际遇、陈季超等几位。他们酒风迥异,各有趣味:杨振声是几位“酒仙”的带头人,在校内,杨校长学养深厚、性格温和,是有名的君子,但在酒桌上却“尤长拇战,挽袖挥拳,音容并茂”;赵太侔也是山东人,他寡言语,“有相当的酒量,也能一口一大盅,但是从不参加拇战”;闻一多“生活比较苦闷,于是就爱上了酒。他酒量不大,而兴致高。常对人吟叹‘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刘本钊喝酒“小心谨慎,恂恂君子。患严重耳聋,但亦嗜杯中物,因为耳聋关系,不易控制声音大小,拇战之时呼声特高,而对方呼声,他不甚了了,只消示意令饮,他即听命倾杯”;黄际遇是一位数学家,也是“酒仙”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是“每日必饮,宴会时拇战兴致最豪,嗓音尖锐而常出怪声,狂态可掬”;陈季超喝酒“豁起拳来,出手奇快,而且嗓音响亮,往往先声夺人,常自诩为山东老拳”。
“八仙”中唯一的女性是方令孺,七名酒徒加上一位女史,正合“八仙”之数。方令孺是安徽“桐城派”方氏后人,来青大时已30多岁,与丈夫分居,独自带着女儿生活,除了极少数谈得来的朋友之外,很少与外人往来。
方令孺“极少数谈得来的朋友”之中,首先便是闻一多。梁实秋在《方令孺其人》中写道:“由于杨振声的提倡,周末至少一次聚饮于顺兴楼或厚德福,好饮者七人,闻一多提议邀请方令孺加入,凑成酒中八仙之数。于是猜拳行令觥筹交错,乐此而不疲者凡两年。其实方令孺不善饮,微醺辄面红耳赤,知不胜酒,我们亦不勉强她。”
“顺兴楼”和“厚德福”
“酒中八仙”经常聚会的馆子,一个是顺兴楼,一个是厚德福。
顺兴楼是青岛本地的老馆子,属于山东菜系,厨师是烟台福山县的高手,手艺不错。顺兴楼的当家好菜除燕窝、海参外,还有爆双脆、锅烧鸡、汆西施舌、酱汁鱼、烩鸡皮、拌鸭掌、黄鱼水饺等,都很别致。由于顺兴楼的菜肴饭食十分精美,所以“八仙”宴饮一般都选择这里。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曾多次提及此处,他在《饺子》中这样写道:“在青岛顺兴楼宴会,最后上了一钵水饺,饺子奇小,长仅寸许,馅子却是黄鱼韭黄,汤是清澈而浓的鸡汤,表面上还飘着少许鸡油。大家已经酒足饭饱,禁不住诱惑,给吃得精光,连连叫好。”
“八仙”们另外常去的厚德福是家河南馆子,总号在北平,以烹制豫菜而闻名。民国后,由于大总统袁世凯是河南人,爱吃家乡口味,经常用豫菜待客,下面的人也跟风仿效,以聘用河南厨师为荣,以品尝豫菜为雅,厚德福由此食客盈门,生意兴隆。
厚德福在东北、西安、上海、香港、重庆和青岛等地都设有分号,梁实秋祖父梁芝山是厚德福的大股东。厚德福之所以到青岛发展,就是出自梁实秋的建议。梁在《酒中八仙:忆青岛旧游》中回忆说:“厚德福是新开的,只因北平厚德福饭庄老掌柜陈莲堂先生听我说起青岛市面不错,才派了他的长子陈景裕和他的高徒梁西臣到青岛来开分号。我记得我们出去勘察市面,顺便在顺兴楼午餐,伙计看到我引来两位生客,一身油泥,面带浓厚的生意人的气息,心里就已起疑。梁西臣点菜,不假思索一口气点了四菜一汤,炒辣子鸡(去骨)、炸肫(去里儿)、清炒虾仁……伙计登时感到来了行家,立即请掌柜上楼应酬,恭恭敬敬地问:‘请问二位宝号是在哪里?’我们乃以实告。此后这两家饭馆被公认为是当地巨臂,不分瑜亮。厚德福自有一套拿手,例如清炒或黄焖鳝鱼、瓦块鱼、鱿鱼卷、琵琶燕菜、铁锅蛋、核桃腰、红烧猴头……都是独门手艺,而新学的焖炉烤鸭也是别有风味的。”
因为梁实秋的缘故,厚德福自然也就成了“八仙”们吃酒逍遥的一个固定去处。
不认茅台喝花雕
青大教务长张道藩当时与梁实秋毗邻而居,朝夕过从,张对酒兴趣不大,但有时也参加“八仙”的饮宴,也能欣赏他们酒酣耳热的狂态。张道藩是贵州人,有一次回乡探亲,带回一批茅台酒,分赠诸同仁好友每人两瓶。当时茅台酒不像今天这么有名,兼之包装粗陋,所以未入“八仙”法眼,被束之高阁。
后来梁实秋的父亲梁咸熙来青岛小住,一进门就说有异香满室,听儿子说是茅台酒,立刻启罐品尝,赞不绝口。于是梁实秋便将张道藩分赠诸人的茅台酒尽数索来孝敬老父,从此也知道了茅台并非寻常物。
“八仙”的最爱是花雕,每次聚会都喝光一坛,整整30斤。宴会开始前,首先选酒,两个堂倌抬一坛花雕上来,当面启封试尝,微酸尚无大碍,最忌的是带有甜意,有时要换两三坛才得中意。酒坛就放在桌前,自行舀取,“八仙”喝酒喜欢用一种浅浅的碗,一口一大碗,痛快淋漓,颇有梁山遗风。
“八仙”喝酒时一般都邀朋友共乐,一桌一般十几人。从下午6时喝到晚上8点左右,不胜酒力的三、五位先起身告辞,剩下的八、九位则是兴致正豪,开始宽衣攘臂,猜拳行酒。不作拇战,30斤花雕不意喝光,梁实秋曾经调侃道:“在大庭广众的公共场所,扯着破锣嗓子‘鸡猫子喊叫’实在不雅。别个房间的客人都是这样放肆,入境只好随俗。”
“九一八”事变后,平津学生南下请愿,波及青大,杨振声、闻一多相率引去,方令孺也于此时离开了青岛,后来梁实秋也应胡适之邀去了北大。随着这几位主角的离去,名噪一时的“酒中八仙”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www.lhrbszb.com/baoshow.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