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报记者 孙昊 见习记者 任婷婷 实习生 王晨阳 侯文灿
国际志愿者日即国际志愿人员日。
1985年12月17日,第四十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86年起,每年的12月5日为“国际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志愿人员日”(InternationalVol-unteerDayfor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简称:国际志愿人员日)。其目的是敦促各国政府通过庆祝活动唤起更多的人以志愿者的身份从事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
当你成为一名志愿者时,便将要投以爱的付出。
目前,中国注册青年志愿者总数已经超过了3300万人。这3000多万份无名的爱,在全国的每个角落发散到任何一个需要温暖的角落。
有时候身边总会出现一些能感受到的正能量,或许你并不知道这股力量从哪儿来,但它很可能就是从志愿者爱的辐射中来。
它赋予我能量
张平,从山大服务部部长到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主席,策划参与了大大小小无数的志愿活动。单从这些描述来判断,这是一个有想法,有能力,说起话来会神采飞扬、侃侃而谈,甚至会有一点自负的年轻人。这是在没采访张平之前对他大概的推断。
但电话一接通,之前的想法就全部被推翻了。礼貌而又谦逊,说话沉稳且有条理。电话那头的他,是一个阳光上进,不断前行的少年。这样的张平让人有了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
他是山东大学一名大四的学生,也是山东大学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的前任主席。在被问到当初为何会选择加入青志联的时候,张平回忆道:“迎接新生的那一天,看到许多穿着志愿者衣服的学长学姐在积极地帮我们搬东西、办手续,那时候就觉得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容易相处的模式,也是最好的。”
或许从那时起,他心里就已默默决定,要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
之后的张平专攻于学业,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直到一次与学长们的交谈改变了他最初的想法。学长优雅大方的谈吐,卓尔不群的气质都在他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学长们的稳重和才气,成为了他一直追赶的目标。他决定要向学长们看齐,不仅要在学习方面,而且也要在学生工作方面提升自己。
于是,他加入到了形形色色的学校社团组织中,他学会了与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他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改变自己。他说:“我们无法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主动融入到每一个环境中,在不同的环境中适当地变换着角色,这对于他来说是个很好的尝试。
大二下学期,他离开了学生会,专心留在了青志联。对他而言,青志联是独一无二的。“在这里,大家没有利益上的瓜葛,都是在不求回报地做些有意义的事。在这里特别容易和别人相处,总是能很轻松地获得纯粹的友谊。这也是我选择青志联并且一直坚守在这的原因。”他认为,这种干净纯粹的环境,是不可多得的,也是他最向往的。
当他谈起自己在青志联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时,他提起了山大110周年校庆那天的经历。那天对于他来说很重要,他说自己心情很复杂,生怕在服务工作上出什么纰漏。
他是志服部的部长,那天的工作任务很重,在工作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觉得很疲惫。他说:“那时候给我一个板凳,能休息20分钟,那就是最幸福的事。”
他坚持着忘记了劳累,忽视了重量,麻木而机械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中午他挤出了10分钟吃了2份盒饭,喝了1瓶水,然后又去站岗了。这一天,劳累在身,快乐在心。他没有觉得自己付出的最多,反而认为那些不求任何回报地默默站岗地志愿者是校庆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
他觉得自己从志愿者这份工作中所收获的,比他的付出更值得,他说:“它带给我的不仅是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更是在尽自己努力帮助到别人之后的那种成就感和强大满足感。”“志在我心,愿行天下,公益之路,我们携手同行,”这是他对千千万万个广大志愿者的寄语;“做无愧于追求之人,做无愧于青春之事,”这是他对所有大学生的期望。张平说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不忘本心”,勇敢坚定地走自己选择的路。
如今,面临毕业、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他并没有打算放弃志愿者这一身份。相反,他认为这两者并不冲突,自己越成长就会有越大的能量,去支撑他从事志愿活动。
无领域的限制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热衷于青年旅社,这里是青年人的舞台。有人在寻梦的旅途中选择在这里停靠。
其实青旅也有志愿者,这里的志愿者又被称为义工。青旅义工旅行是指在青年旅舍打工以换取食宿,来节省长途旅行的费用,并且让怀有旅行梦想但囊中羞涩的青年们融入当地的生活获得更多的体验。
刘静怡目前在一家大连的青旅做义工。这原本是她旅行的驿站,至于终点她也不确定。“没有给自己设置一个终点,走走停停,感觉很好。”她说她很享受这种旅途停靠的过程。
经过一段疲惫的旅途后,第二天一大早正式开始义工生活。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前台旅客做住宿登记、打扫前台卫生等零碎工作。大概是因为零报酬,青旅义工的工作比较轻松。
她在前台每天都能见到不同肤色,不同地域的年轻人,很多人都是穷游。她曾经看到过有骑行的人来到旅馆住宿,当他们来到前台时,一股一路上风餐露宿的味道很明显。“我对于每一个大包小包来住宿的人都很好奇,他们都很友好,而且很好相处,我们不认识,但距离感却为零。”她说。
因为投宿青旅的旅行者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所以在这里会认识到天南地北的人,有同是义工的伙伴,有幽默风趣的游客,每一天都热热闹闹。
到了中午午饭时间,不必担心有住无食,同样是热热闹闹的一群人一块吃饭,家常饭。下午大部分是自由活动时间,可以自己去周边景点逛逛,如果不想出去,可以呆在青旅和大伙聊天。
总之,有足够的时间自由支配。晚上的时间较为灵活,偶尔旅客多会有需要帮忙的时候,如果没有特别交代,仍属于自由活动时间。当然,青旅的工作时间也并不都固定不变,会根据工作人员的需要提前排班,所以有时会下午工作,早晚自由活动。
刘静怡的行踪“不定”,记者只能通过电话与她取得联系,电话那头的她没有一种同龄人的浮躁,而是淡然。“这里算是我的第三站吧,其实能为其他的年轻人做好前台登记之类的杂活,我也把这当做是一种奉献。”
她认为,每个人都该具备一种奉献精神,只有愿意对陌生人报有一颗奉献之心,才能正确地传递正能量。“这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工作体验,有的人也怀疑过,觉得这不算是义工的范畴。”她说不论义工也好,志愿者也好,称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了什么。
她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沟通,在他们的故事里听人生,并感受生活,拥抱世界。她在旅行中体验着世界,将用爱心回馈于社会。
她依旧是一个缩影。从年轻人这个群体走出,最终也还是会回到这个群体,为这个群体做一些事情。她并不倡导一定要去义工旅行,而是期望年轻的朋友们通过义工旅行这件事情本身,去传递一种精神,去点燃更多人心中的发动机,或者是能量。同时,也发掘自己人生的多种可能性,更加真实地去感受世界。
dsnb.e23.cn/shtml/dsnb/20131209/12242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