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青岛“新市民之家”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4-02-25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13年来,“新市民之家”的“小陈热线”共接电话7.5万人次,代写法律文书2000余件,为农民工讨回工资数百万元。目前,热线电话已发展为由诸多人士组成的爱心团队,始终保持“不收一分钱”的公益性质。

  随着2014年寒假的结束,位于青岛市延安一路69号的“新市民之家”又忙起别的事情来。在寒假里,这里的“新梦想课堂”给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假期学习和实践活动。对于青岛市政协委员、“新市民之家”主任陈明钰来说,让新市民熟悉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生活、共享城市生活是他十几年来一直坚持的梦想。

  为孩子服务仅是服务新市民的内容之一。“新市民之家”更重要的是为广大进城务工青年提供服务。近年来,农民工已经完成了更新换代和结构转型,青岛市目前有外来务工人员近210万,其中新生代工人占78%。对于80后、90后来说,他们的温饱问题已基本由上一辈解决了,他们来到城市不再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更高的追求。

  2012年,陈明钰对200名跳槽三次以上的工人做过一次调查,87%的工人认为“烦闷、没有让自己心情愉悦的活动地方”是跳槽的主因,他们很少参加休闲、娱乐、体育等活动。“白天忙于生计,晚上无所事事”是大部分外来务工青年的生活状况。新生代工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近86.4%的工人希望在社区、工厂或者工业区有自己能参与的、与自身收入相匹配的文化消费场所。而全市只有43%的用人单位建立了文化生活阵地,但仅有14%的阵地能够常态化开展工作。

  为此,陈明钰在青岛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丰富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文化生活的提案》,建议在工业园、社区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居住的地方建设公共文化生活场所;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招标服务项目等。目前,“新市民之家”在青岛共有三个集中活动点,每年举行卡拉OK比赛、登山比赛、文学沙龙、法律知识讲座、工友自编自演的打工情景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联系着10万名左右的外来务工青年。

  1994年,高考落榜的他从陕西旬阳农村老家来到青岛,在一家企业食堂里做临时工。因为“农民工”这一身份,他受到诸多不平等待遇。他用四年苦读,通过了山东大学法律专业的自学考试,并于2000年11月23日,在共青团青岛市委及当地新闻媒体的帮助下,开通了全国第一条专门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的热线——“小陈热线”。

  “小陈热线”是陈明钰融入城市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此后十几年中,陈明钰换过几次工作,搬过几次家,但热线一天也没停过。13年来,“小陈热线”共接电话7.5万人次,代写法律文书2000余件,为农民工讨回工资数百万元。目前,热线电话已发展为由诸多人士组成的爱心团队,始终保持“不收一分钱”的公益性质。

  2006年,青岛市市南区委、区政府在延安一路设立了“新市民之家”,交由陈明钰管理。7年来,他把“新市民之家”作为倡导关爱新市民的一块“实验田”,把它打造成一个为新市民提供维权、娱乐、学习、信息中介等综合性服务的公益机构。

  “每天都会有新来到这个城市的人,我们先来的也会慢慢变老,我们怎么样才能把我们走进城市过程中得到的经验传递给他们?”陈明钰说,新市民之家是传递到他手里的爱心与力量的“接力棒”。目前,他正与市南区八大关街道合作,探索一条新市民融入城市的新路径。“这是一种真正的大融合,是一种左邻右舍式的无缝隙接纳”,按照他的设想,新市民一进入这个社区,就被当作“家”的一分子来对待,可以参与社区生活,享受社区服务。

http://epaper.rmzxb.com.cn/2014/20140225/t20140225_534747.htm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