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战后德国在反省中重整前行

发布时间:2014-03-17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核心提示】站在百年历史的时间节点,审视战争对德国尤其是其首都柏林的影响,能够让我们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

  W020140312562659870911.jpg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欧洲各国正准备举行各种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同时,人们也再次深刻反思一战教训,避免再度把世界推向战争的深渊。第一次世界大战被视为20世纪人类灾难的“原罪”,随后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和德国的分裂都无不与之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在崛起过程中欲夺取欧洲甚至世界统治地位的后果,不仅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为日后德国的分裂埋下了伏笔。因此,站在百年历史的时间节点,审视战争对德国尤其是其首都柏林的影响,能够让我们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

  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大业完成。统一后,德国开始强势对外扩张,谋求更多的殖民地。德皇威廉二世放弃了俾斯麦所追求的维持欧洲现存国际关系格局的政策,开始积极推行世界政策,试图与英国等其他列强在全球范围内一争高下。这一带有强烈军国主义色彩的政策也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战后,战胜国对德国实施了极为严厉的经济和军事制裁,这引发了德国民众极为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希特勒正是利用了这一点煽动了日耳曼民族,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二战是一战的延续,是德国欲称霸世界的再次努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领土和柏林全市被盟军划分为四个军事占领区,由英国、法国、美国和苏联分别控制,冷战拉开了序幕并最终导致了德国的分裂。在英法美占领区合并之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于1949年5月23日成立,随后苏占区在1949年10月7日正式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61年柏林墙的建造标志着德国彻底分裂为两个国家,即西德和东德。在冷战阴影的笼罩下,德国尤其是柏林成为美苏对抗的前沿阵线。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两德统一的意愿也越来越强。最终,通过1990年2月13日达成的“2+4”方案(即由东、西德两外长和英、法、美、苏四国外长组成一个外长会议,专门研究德国统一问题),德国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

  反思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为了全面和深刻反省纳粹德国在二战时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德国立法严防任何纳粹党死灰复燃。在德国,不仅在公共场合模仿纳粹礼和使用纳粹口号及标语是违反联邦刑法的,而且任何对纳粹党执政期间的暴行与专政予以否认或为其辩护的,并因此侵犯受害者尊严的,将被处3年以下监禁或罚金。德国的教育法也明确规定,德国历史教科书必须包含足量的有关纳粹时期的历史内容。

  2005年,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群在柏林市中心落成并对外开放,旨在纪念无数在二战中冤死的犹太人。该纪念碑群总共包含2711个高矮不等的混凝土立方柱,以网格状排列在一个斜坡上。碑群的地下是大屠杀纪念馆,陈列着有关屠杀犹太人的珍贵文字和影像资料。纪念碑群位于勃兰登堡门以南不过百米,曾是希特勒德国政府大臣官邸所在地。选择如此重要的位置建立受害者纪念碑,足以体现德国对历史反思之深刻与真诚。

  联邦德国建立后,重新组建了德国的最高权力机构联邦议院,并采用德国的象征图形“鹰”作为联邦议院权利的象征。但是鉴于纳粹德国在二战时惨绝人寰的行径,联邦议院希望鹰的视觉形象要表现得政治亲民,并具有亲和力。于是,联邦议院采用了科隆著名的雕塑艺术家路德维希·吉斯于1953年设计的“大肥鹰”(外号为“胖母鸡”)作为议会的象征,“大肥鹰”的16根羽毛代表了德国的16个联邦州。“大肥鹰”的金属雕塑被悬挂在波恩德国联邦议院。两德统一后,联邦议会决定将其会址迁往柏林的国会大厦,并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改建。负责重建国会大厦的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了新的瘦版联邦鹰,但是议员们最终还是决定继续使用“大肥鹰”并将其悬挂在德国联邦议院国会大厦的大会场里。而福斯特设计的联邦鹰被放置到了“大肥鹰”的背面,成为德国唯一一个头朝左的鹰图腾。

  由于国会大厦内缺少办公的场所,德国联邦议员要在国会大厦北边的一个横跨施普雷河的建筑群里办公,这一建筑群与联邦总理府只有一条马路之隔。有意思的是,总理府和议员办公大楼都是透明的玻璃建筑,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很有可能被别人看到。这样的设计理念是为了展示政府和议会工作的透明度,避免重蹈纳粹集权统治的覆辙。而且,从1999年起,每年8月的某个周末,德国都会举行政府开放日,包括总理府、国防部在内的大部分联邦政府部门都会敞开大门,向公众展示日常工作内容,并解疑答惑。可见,战后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思不仅仅局限于口头的忏悔,也真切地落实到实处,体现在战后重建的点点滴滴中,为德国的再度崛起奠定了道德基础。

  东柏林还是西柏林?

  柏林不仅是德国的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每年都吸引着数百万游客来此观光旅游。游客们经常问的两个问题是:柏林墙在哪里?我在东柏林还是西柏林?

  柏林墙在1989年11月9日晚完全开放,但是并没有被立即拆除,于是很多人带着铁锤和凿子来到墙边敲下墙体以作留念。如今,随便走进柏林大街小巷的一家纪念品店,你都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各种大小不一的柏林墙碎块在出售,以至于很让人怀疑它们的真实性。1991年柏林墙拆除工作完成,只保留了几部分墙体和瞭望塔。位于柏林火车东站与奥伯鲍姆桥(Oberbaumbrücke)之间的东边画廊(East Side Gallery),是在柏林保存下来最长的、也是最吸引游客的一段柏林墙。1990年9月28日,来自21个国家的180位艺术家在这段长达1316米的柏林墙上创作了不同主题的绘画,表达了他们对柏林墙倒塌的思考以及对和平的向往。2009年,为了纪念柏林墙倒塌20周年,德国政府组织艺术家翻新了东边画廊。

  尽管柏林墙已经倒下20多年,但是从建筑风格和街道建设等方面,人们还是可以分辨东西柏林的,最简单的方法有两个。其一,交通信号灯小人(Ampelm?覿nnchen)。它是东德行人过马路交通信号灯上的卡通人物,带着一顶小礼帽。伸开双臂、立正姿势的红色小人代表“停”,大步疾走的绿色小人代表“行”。交通信号灯小人是德国交通心理学家卡尔·佩格劳在1961年设计的,在经过多次修改之后,于1969年在柏林的菩提树大街与弗雷德里希大街的交叉口上第一次使用,并于次年推广到整个东德。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曾考虑替换交通信号灯小人,在整个德国统一使用“欧洲标准信号灯”。但在反对声中,这个小人最终得以保留,并成为德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符号。如今,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交通信号灯小人来分辨身在何处,还可以去专卖店购买带有小人标志的各种衍生产品,比如马克杯、T恤、钥匙扣等等。

  其二,有轨电车。有轨电车在柏林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德国人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冷战时期,由于西柏林经济发展迅速,私家车越来越多,因此拆除了大部分的有轨电车,而东柏林地区至今仍保留了许多有轨电车线路。所以,在柏林,有轨电车运营之处大都属于之前的东柏林。

  尽管硝烟早已散尽,但是两次世界大战和近半个世纪的分裂之殇已然深深地烙在这个国度。面对并不十分光彩的过去,德国人没有回避,更没有为自己开脱,而是选择勇敢地直面历史,在反省中重整前行。

  (作者单位: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肯尼迪北美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http://www.cssn.cn/sjs/sjs_tpxw/201403/t20140312_1026932.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