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档案
《中国青年》杂志首席记者,多年来专注人物采写。祖籍山东平度,198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著有《你看你看明星的脸》《对话郭明义》。代表作《杨澜:一次幸运并不可能带给一个人一辈子好运》《命运为什么格外垂青章子怡》《遨游天下叶诗文》等。其中《特立独行的刘翔》被收录于《大学语文》教材。
□本报记者 江丹
作为资深记者,韩春丽已经在一线跑了20多年。《唯时间与理想不可辜负》是她的第三本书,收录了她与28位名人的对话访谈。近日,韩春丽带着她的新书,带着她这些年的采访故事,从北京来到济南,举办读书分享会,以正能量的姿态,讲述她如何与这个时代的高大上们对话交流,如何在高度压力的工作节奏下自我调节。在接二连三地出现媒体人与抑郁症的消息时,韩春丽的经验分享像是一针强心剂。
1
最想做自己
这些年来,韩春丽的采访对象多是先进模范、文体明星、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设计师等,譬如郭明义、刘翔、赵宝刚、潘石屹等。
韩春丽在新书的后记中写道,“这些引各领域风骚的佼佼者们,就像竞赛场里获胜的冠军,大都拥有复杂的经历、傲人的资质与成就。简单而言,他们都是成功者,不管‘成功’的标准怎样,谁都无法否认:他们是你我他都想复制的人物”。
无论复制谁,韩春丽还是最想做自己。她说,因为记者这样的职业,她得以“与大众仰慕的名人们进行一场场较深刻又言之有物的对话”。她从这个人身上撷取一点,从那个人身上撷取一点,不是为了最后成为谁,而是为了做最好的自己,而这些“成功者”之所以成为“成功者”,也正是因为他们通过自我努力和创造抓住了机遇。韩春丽也希望,她与名人的这些对话访谈,也能为读者提供经验以及获取成功的方法。
2
是高大上,不是高大全
韩春丽新书中收录的访谈人物都是全国三百六十行里的佼佼者,“高、大、上是他们的统一标志”。读者从这些访谈中,能看到那些佼佼者们成功的一面,也能看到他们鲜为人知的另外一面。“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不是从前的高、大、全。”韩春丽解释。
作为公众人物,全国道德模范、“雷锋传人”郭明义一直备受争议,有网友说他“假”,有网友说他“傻”。其中的原因,不乏网友对传统的“高大全”人物宣传方式的抵抗。韩春丽也想知道,郭明义到底是怎样的人。通过种种途径,她先后几次采访这位被官方树为模范,但在网络上又不乏争议的人物。
韩春丽第一次采访郭明义,是在他来京开会的一个晚上,地点是他居住的一个旅馆,“相当简陋”。采访结束后,韩春丽并不满足,希望能去郭明义工作的齐大山铁矿矿场再做实地采访,彻底解决心里的问号。“再后来几经申请未果,却感动了郭明义”,韩春丽终于去往齐大山铁矿。
韩春丽说,郭明义作为矿场管理员,每天要步行20公里来回巡查,保证进出矿场的道路没有问题。韩春丽跟着走了一遭,郭明义一路唱着歌,风趣幽默,还不时碰见跟他们热情打招呼的工友。在矿场里,韩春丽发现,郭明义真的已经不是自己,而是成为一个集体。在采访的过程中,有工友去找郭明义问捐献眼角膜的事宜,有人去问捐款的问题。韩春丽走不动了,一位货车司机停车捎她回去,路上聊天发现,这位司机也做了很多好事。韩春丽发现,在齐大山铁矿,不仅仅是郭明义个人,就连他身边的工友也在做着好人好事。
后来,韩春丽还跟郭明义有过多次接触,更加了解这个人物。郭明义曾经有一首诗歌遭到一些网友的质疑。在分享会现场,韩春丽说,郭明义真的爱好并专门学习过诗歌,但毕竟不是中文系专业毕业,写作质量确实有待商榷,但并不能因此说他虚伪或者傻。她还曾为之与网友有过争辩,“你傻到中央候补委员给我看看!”
韩春丽也采访过刘翔。第一次采访是在2004年5月20日晚,石家庄一家宾馆里,在那之前不久,刘翔刚刚在日本大阪举行的国际田联大奖赛上打败了曾四次夺得世界冠军的阿兰·约翰逊。当韩春丽看到刘翔时,那个当时21岁的优质偶像“正半卧在床上”,“桌上放着开着盖的一瓶蜜饯”。采访过程中,这位改写了亚洲纪录的年轻运动员说,他当时的名气也不是很大,第一次跟阿兰·约翰逊比赛时,根本不想赢他,只想着在其带动下提高下成绩。
3
多爱好多兴趣可以分解压力
最近,关于媒体人和抑郁症的消息接二连三地出现,分享会现场,也有观众向韩春丽提问,如何排解平时的压力和焦虑?
韩春丽在采写一线跑了二十多年,在中国的媒体圈,这样的记者很少见。这些年来,她也会碰到工作节奏高度紧张、压力巨大的时候。当上记者后第一次面对二十几人大场面,韩春丽哆嗦紧张,恨不能钻到桌子底下,走到今天,确实克服了很多困难和矛盾。
如何与采访对象沟通交流,是催生记者焦虑感的一个问题。有一年,韩春丽采访袁泉。见面后,无论韩春丽问什么,袁泉都是回答几个字。“迟迟打不开局面,我心里很抓狂。”韩春丽说。最后她跟袁泉掏心窝,“你可能不知道,今天是我的生日。”韩春丽说的是实话,但也打了一把苦情牌,希望能够以生日还出来工作的情况打动对方。
袁泉听了这话,起身就走。没一会儿回来了,捧着一个小蛋糕,看着韩春丽说:“生日快乐!”采访就这样打开了局面,袁泉甚至告诉韩春丽,她母亲的身体不太好,她也继承了忧郁的性格。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对现在的韩春丽来说,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已经基本不是问题。
如何联系采访对象,如何呈现文本也是让很多记者倍感紧张的过程。韩春丽也曾有这样的情况,写不出稿子来,抱着纸和笔睡觉,灵感来了就赶紧爬起来记下。有时候,为思考一个文章大标题,她会把家里三张床轮着躺一遍;压力大的时候,需要药物辅助睡眠。到外面出差,韩春丽也要吃安定才能入睡。
韩春丽说,没有压力的生活不存在,但是眼光不能总是盯着那些得了抑郁症的媒体人,要把自己的目标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她讲到一个马拉松运动员的成功之道,以路边的物体为标志,把整个全程分解成无数个小目标,一个一个攻克之,就不会有“何时才跑到终点”的长压力。曾经有一次,韩春丽采访梅婷。梅婷问她:“你整天跟明星打交道,心理平衡吗?”韩春丽说:“没什么不平衡,这是我的工作。不管你开奔驰来还是我坐公交来,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采访的人采访到了,想问的问题你回答了。”
韩春丽也有正面缓解压力的方法,那就是唱歌。无论到哪儿,都喜欢哼两句。她还喜欢摄影,大学毕业的时候还差点做了摄影记者。如今,韩春丽也经常自己动手修一些封面人物的照片。平时的工作里,她还会去做这个,做那个,这个做不成,那个可以做成,多种兴趣与爱好,不但会转移过于集中的目标从而释放压力,还能始终保持成就感。
“主要在于自己,目标不要太高。”韩春丽说。除了目标,还有这些年来不可辜负的时间和理想,“我作为一线记者的终极理想,就是把每个人物都写好,把每次采访都做好,这些过程都是正能量。”
http://jnsb.e23.cn/shtml/jnsb/20140514/12863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