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汉学家浦安迪:儒家和犹太教在探讨人性上相通

发布时间:2014-05-22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中新网济南5月21日电 (王晓慧)一件普通的白衬衫,呼应着花白的胡须和头发,深陷的双目透着柔和的光,眼前的这位外国老人,就是著名汉学家、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教授浦安迪(Andrew H.Plaks)。

  虽已是德高望重的学者,浦安迪先生在接受采访过程中仍稍显腼腆。开口就是声音轻柔又缓慢的中文,需要一直竖着耳朵才能听清。钱锺书先生曾经评价他为同代人中“公认的最为优秀的汉学家”。

  浦安迪精通汉语、日语、俄语、法语和希伯来语,还懂得匈牙利语、罗马利亚语、希腊语、拉丁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意大利语等十几种语言。眼下,这位汉学家正在将《红楼梦》翻译成希伯来语版本。“没有人会不喜欢《红楼梦》,这本书太好了。”浦安迪说,《红楼梦》是一本很难评价的书,《红楼梦》还原了三百多年前的中国社会。浦安迪喜欢古老的遥远的中国,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他透过比较文学的专业视角一读再读,写出了论文《< 红楼梦>中原型和寓意》。

  谈及本届尼山论坛的主题“不同信仰下的人类共同伦理”,浦安迪表示,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浦安迪是犹太人,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一直在比较儒家伦理和犹太伦理的异同之处,眼下,将《红楼梦》翻译成希伯来语版本的最大困难,则是三百多年前的很多东西和说法都已经消失了。”

  关于儒家学派和犹太教的异同之处,浦安迪在论坛第一天为山东大学的师生们从“天生本性”比较了儒家学派和犹太教的异同。为了能够将这一问题清楚表述,浦安迪从两者的传统经典文献入手,运用语言学、文本分析等方法,在两个文明之间实现科学对话。“虽然儒家和犹太教传统所使用的人性一词有诸多不同的涵义,但两个传统在讨论人性的内容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人性是善还是恶的张力也在两个传统的思想脉络中具体展现出来。”浦安迪说。

  浦安迪,1945年生于纽约,从小表现出了出色的语言天赋,大学期间与《红楼梦》结缘,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西文化比较,中国古典小说、叙事学,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代表作品有:《〈红楼梦〉中原型和寓意》(Archetype and Allegory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中国叙事文:批评与理论文汇》(Chinese Narrative: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明代小说四大奇书》(The Four Master works of the Ming Novel)等。(完)

http://www.chinanews.com/df/2014/05-21/6197664.shtml

 

上一篇:因村制宜 多措并举 下一篇:微博炉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