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明湖高端对话)三大宗教领袖共论不同信仰之包容并蓄

发布时间:2014-05-27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LOCAL201405220917000434661974437.jpg

5月21日下午,第三届尼山论坛第二场“明湖高端对话”在山东省图书馆大明湖国学分馆举行。(摄影: 刘颖婕)

  人民网济南5月22日电 (刘颖婕)5月21日,第三届尼山论坛已经进入第二天,当日下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阚保平齐聚山东省图书馆大明湖国学分馆,基于各自代表的信仰立场,开展了以“多元信仰与共同伦理之中国经验”为主题的明湖高端对话。

  在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蒋坚永的主持下,学诚首先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佛教在历史上面包括现在,不是排他的,佛教尊重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尊重不同的尊重、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明,能够包容。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儒家、道教文化,逐渐完善与进步,儒道两家在佛教影响下也不断发展。佛教讲究以佛释心和缘起性空,身心是相互影响的,自己对待他人与他人对待自己是一样的,所有要讲究包容与互相理解这一道德伦理。“正是因为儒者,所以我们今天佛教、道教才能够坐在一起对话,我觉得这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学诚说道。

  张继禹道长认为学诚所说的佛是圆融的,这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是一致的,道家之真精神也有这一特点。“道教大家熟悉的有句话,第一叫‘有容乃大’,第二叫‘虚怀若谷’,这都是道家的精神和追求。”张继禹表示,道家讲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及虚怀若谷等精神,跟佛教一样注重兼容并包,在保留其传统文化同时吸收接纳外来文化。道家注重简朴慈爱与忠孝,这与儒家是相通的,即“儒仁道慈”。道家讲求孝是修身的道路,忠孝一本才能修仙,欲修仙道先修人道即道家的伦理。

  阚保平先生认为,中西文化是有很大差异的,如西方文化想极力改造异域文化,不能改造就使用暴力手段,而中国文化就比较包容,面对异域文化是不断改造吸收的。基督教认为把世界单一化是一种恶,消灭多样化是一种罪。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就需要包容文化,基础就是多样性的文化基础,中国文化就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关于各宗教有没有共同伦理这一问题时,学者一致认为,无论何种宗教从他本质的意义来讲都是相通的,所有宗教都是让人向善的,宗教的本质就是道德作用。佛家讲的慈悲,道家讲的慈爱以及基督教的讲的博爱,三种伦理是有一定相似性的。

  关于宗教如何中国化和如何推动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学诚说道:“佛教中国化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非常注重观德,实际上佛教的作用主要起到和平的作用,他也不是说休息,应多的是要学会诚实。”他表示,佛教传入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在努力不断中国化,逐渐地出现中国文化元素,这是以前也是未来的趋势,只有中国化才适应该宗教的发展。传统道德与现代精神相结合,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张继禹道长认为,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虽然没有本土化的问题,但是道教也有与时俱进的问题。道教的很多行为都是与现实息息相关的,这使其中国特征更明显,如道家之人去泰山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这与社会主义社会也是相适应的。

  “我们看到了今天的学诚大和尚、张继禹道长都穿了自己很有本色的衣服,我今天穿了西装,这个是为什么?我想告诉大家基督教中国基本上是洋教。所以今天在中国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文化任务就是基督教中国化的问题。”阚保平先生认为,基督教作为传入中国时间比较短的西方文化,其中国化过程任重而道远,目前应该做好的是发挥服务社会的传统,发挥社会功能,开展公益慈善事业才能促进基督教本身的发展,也能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参与对话的学者最后达成共识:信仰虽有不同,但目的相同,即让人类生活更美好,世界更和平。愿此次和谐的多元宗教对话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爱。

sd.people.com.cn/n/2014/0522/c166188-21260511.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