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HIGHLIGHTS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孟学史成为孟子研究新方向

发布时间:2014-06-11 00:00:00 发布来源: 作者:

  6月6-7日,“孟子思想与邹鲁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邹城举行。“孟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的思想从18世纪开始启发了伏尔泰等一批欧洲启蒙思想家。”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分校的汉学家齐思敏用他并不流畅的汉语介绍当代全球视野下人们对孟子的认识。来自海内外70余位学者就《孟子》文本与孟学史研究、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多场学术探讨。

  在共同生活中居养“浩然之气”

  《孟子》一书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思想,后世历代学者对其中蕴含的人性论、修养论及其政治哲学等学说进行阐释与解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存山看来,人性论与价值观是统一的,在人性“是什么”的判断中,实已蕴含了人“应该如何”的价值选择。孟子的性善论从“不忍人之心”发之为“不忍人之政”,也就为他主张仁政的思想提供了人性论的依据。

  孟子认为,君子就是将已有的性善“四端”之心扩充出来,即“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如何理解孟子所论的“养浩然之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认为应以经验论的情绪体验说来理解孟子的“养气”。孟子所说的“居养”就是人们在一个共同体的共同生活中,养成某种共通的是非观念,使其成为潜在的价值尺度。这种是非观念使人在某种具体情境中具有一种关于是非曲直的不假思索的直觉判断能力,并伴随着一种内在感受,即正义感,亦即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这种直觉判断的内在感受形成一种情绪体验,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或者叫做“正气”。孟子所谓“养气”,就是在生活的“居养”中积极地培养这种是非观念、直觉判断能力、内在感受能力以及情绪体验能力。

  美国葛底斯堡大学教授司马黛兰从“身体界限”视角对《孟子》中人性论进行解读时发现,孟子在概念上把身体对分为两体和四分为四体。人的身体可以划分为思考和引导官能能力的“大体”以及与感觉官能相连的“小体”。当把身体分而为四,孟子认为其充溢着著名的仁、义、礼、智之四种道德潜能,“四体”因植根于共同的伦理德性,才能拥有它们自己的生命,并且发展沟通的能力,因此变成整个生理身体的影像。

  孟学史研究正在兴起

  记者从此次研讨会上获悉,一方面由于郭店竹简等一批相关出土文献的利用,使孟子思想研究得到不断深化;同时,针对以历代学者的《孟子》注疏、研究形成的孟学史研究成为近年来孟学研究的新生长点。

  从先秦的荀子到汉代的韩婴、董仲舒、扬雄、王充、赵岐,从魏晋的徐干、傅玄到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朱熹、陆九渊,再到清代的戴震、焦循……,历代学者都基于其时代感受对《孟子》做出不同的认识、理解和阐发,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孟学史。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梁涛联合复旦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等机构,申请获批“中国孟学史”这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该课题力求对历代孟学的发展、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和总结,揭示孟学的流变历程。

  然而,大量历史上的孟学文献已成珍本、善本、孤本,这为孟学史研究带来了困难。此次会议期间,由孟子研究院组织的《孟子文献集成》编撰工作启动。孟子研究院院长王志民介绍说,该项工程将主要通过影印的形式收集国内外的珍本、善本、孤本,具体包括历代遗著的稿本、钞本、刻本、排印本、石印本、磁版印、拓本、钤印本、名家批校题跋本等。据介绍,国内部分主要包括清代和清代以前的选本,目前收集孟子文献数目汉至明305种,清672种,民国100种。第二部分是国外关于《孟子》的版本,共约19种。出版工程计划三年完成。

  与会学者认为,《孟子文献集成》是对孟子思想研究成果进行的一次全面、系统、完整、科学的学术整理,将使两千多年来有关孟子的历史文献第一次影印汇总成集,将为国内外当代学术界开展孟子与儒学研究提供权威的文献资料。

  本次研讨会由孟子研究院主办,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学院以及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共同协办。

http://www.cssn.cn/gd/gd_rwhd/xslt/201406/t20140611_1206695.shtml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QQ校园号

关注抖音